2025年9月30日
劏房狭窄的居住空间及环境卫生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为深入了解劏房居民的生活实况,生物系余英杰博士带领一组学生,在创新服务学习中心和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的支持下,进行一项服务学习计划。该计划透过科学方法,评估劏房的居住环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深入社区实地采样
修读生物系本科课程「环境健康与毒理学」的学生,在学习与劏房相关的课题以及多种微生物检测和环境测量方法后,亲自走访葵青区多个劏房户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期间,学生于门柄、冰箱、饭桌、厨房及洗手间等经常有人手接触的位置采集样本,并对空气质素及居家卫生进行全面评估。 在化学系的专业协助下,学生进一步分析食水样本中的重金属含量,以评估其安全性。为了全面比较劏房与一般家庭卫生状况的差异,学生们也在自己的家中采集对照样本。此外,他们通过与劏房住户面谈,深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困难。
研究结果颠覆标签
研究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富启发性:多个受访劏房的整体卫生状况不仅符合安全标准,部分样本的清洁程度甚至高于学生自身的居住环境。这一发现促使学生们反思社会上对劏房的普遍标签。余博士指出:「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家中的卫生水平竟低于部分他们到访的劏房,让他们从科学角度明白到,除了居住空间本身,卫生问题同样取决于个人的生活习惯。」
连系科学与社会反思
这项服务学习计划不仅聚焦于学术研究,亦透过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反思社会议题。余博士谈及选择劏房作为研究焦点的初衷,旨在厘清社会上对边缘群体的标签与误解,同时强调以科学客观角度审视社会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亦显示,饭桌往往成为细菌滋生的热点,因此住户需特别注意和加强清洁。为协助劏房住户改善居住环境,学生与合作机构为他们的家居添加抗菌涂层,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具影响力的社区服务行动。
深化教育 推动社会共融
是项强调跨学科和社区协作的服务学习计划,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态度以及在科学实践方面的能力,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余博士总结道:「服务学习对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它不仅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孕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学生学会以实证取代偏见,聆听社区的需求,这是促进社会共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