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劏房狹窄的居住空間及環境衛生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為深入了解劏房居民的生活實況,生物系余英傑博士帶領一組學生,在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和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支持下,進行一項服務學習計劃。該計劃透過科學方法,評估劏房的居住環境,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建議。
深入社區實地採樣
修讀生物系本科課程「環境健康與毒理學」的學生,在學習與劏房相關的課題以及多種微生物檢測和環境測量方法後,親自走訪葵青區多個劏房戶進行實地考察。考察期間,學生於門柄、冰箱、飯桌、廚房及洗手間等經常有人手接觸的位置採集樣本,並對空氣質素及居家衛生進行全面評估。 在化學系的專業協助下,學生進一步分析食水樣本中的重金屬含量,以評估其安全性。為了全面比較劏房與一般家庭衛生狀況的差異,學生們也在自己的家中採集對照樣本。此外,他們通過與劏房住戶面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挑戰與困難。
研究結果顛覆標籤
研究結果既出乎意料,又富啟發性:多個受訪劏房的整體衛生狀況不僅符合安全標準,部分樣本的清潔程度甚至高於學生自身的居住環境。這一發現促使學生們反思社會上對劏房的普遍標籤。余博士指出:「學生們驚訝地發現,自己家中的衛生水平竟低於部分他們到訪的劏房,讓他們從科學角度明白到,除了居住空間本身,衛生問題同樣取決於個人的生活習慣。」
連繫科學與社會反思
這項服務學習計劃不僅聚焦於學術研究,亦透過實踐經驗引導學生反思社會議題。余博士談及選擇劏房作為研究焦點的初衷,旨在釐清社會上對邊緣群體的標籤與誤解,同時強調以科學客觀角度審視社會問題的重要性。研究結果亦顯示,飯桌往往成為細菌滋生的熱點,因此住戶需特別注意和加強清潔。為協助劏房住戶改善居住環境,學生與合作機構為他們的家居添加抗菌塗層,將研究成果實際應用於具影響力的社區服務行動。
深化教育 推動社會共融
是項強調跨學科和社區協作的服務學習計劃,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態度以及在科學實踐方面的能力,亦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余博士總結道:「服務學習對高等教育至關重要。它不僅培訓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孕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的學生學會以實證取代偏見,聆聽社區的需求,這是促進社會共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