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社群 延展關愛

Engaging the Community Engaging the Community

協助畢業生就業

新冠肺炎疫情令經濟陷入衰退,有見畢業生就業困難,浸大於 2020 年初推出 SEED 計劃,結合校友和支持者的力量,協助學生為就業作好準備,發揮潛能。SEED 是一項多元化的計劃,包含以下四大元素:

(1) 師友: 輔助學生的個人和職業發展
(2) 就業: 擔任學生的諮詢人,為學生配對合適的就業機會
(3) 實習: 提供兼職、實習及工作機會

(4) 培育

 

: 支援學生初創企業

 

SEED SEED
SEED Talks SEED Talks

此外,傑出校友及社會翹楚透過 SEED 講座,與同學分享其獨特見解和經驗;另一方面,大學推出網上互動平台「BUhub」,讓校友、僱主、教職員及學生,透過職業配對、師友計劃、實習和初創培育機會等互相聯繫。

BUhub BUhub

助青少年規劃人生

於 2015 年推行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已於 2020 年 8 月結束。該計劃幫助青年人特別是雙失青年追求人生及事業目標,有助更完整地界定青年人的工作經驗,擴闊他們對工作的概念。計劃團隊設計了「CV360®」履歷表,讓青年人透過從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價值、態度、技能和知識,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藝術在路上

視覺藝術院梁美萍教授及助理教授伍韶勁先生獲委約參與「港鐵.藝術」計劃,為地鐵站創作藝術作品,為乘客的旅程增添生氣和動力。

常設於土瓜灣地鐵站內的藝術品「家」於四年多前開始創作,由梁教授整理的 27 套圖片組成,圖片影像都是土瓜灣區居民的日常用品,附以物主撰寫的感言,讓區內居民感受回家的溫暖情懷,並向乘客展示社區的視覺文化。

伍韶勁先生創作的雕塑作品《時間中的地平線》設於啟德站內,他參照啟德機場的跑道造形,按其比例及方向作為設計基礎。這條永恆的地平線以地鐵站入口為起點,逐步延伸至站內,讓乘客緬懷昔日啟德機場的回憶和情感。

時間中的地平線 時間中的地平線
時間中的地平線
Facilitating social inclusion Facilitating social inclusion

促進社會共融

為促進社會共融及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和殘疾學生,浸大與香港科技大學於2020 年1 月7 日至10 日合辦「聯校無障礙台北探索之旅」。參加者有機會學習與保障殘疾權利相關的社會及教育政策,並參與體驗式學習活動。此外,在參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期間,參加者與當地有特殊需要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會面,從他們的體驗中獲得啟迪,共同製作一本予公眾使用的無障礙旅遊指南。

保護環境

市場學系於 2019 年 12 月推出公共教育節目《走塑咪走數》,於香港開電視及有線電視播放,作為 2018 年推出為期三年的環保社會教育項目「賽馬會責任消『廢』計劃」的一部分。《走塑咪走數》的主題為減少使用購物袋及包裝物料,人氣歌手聯同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學生在節目中挑戰各項「走塑」任務,並參觀環保團體的日常運作,講解塑膠廢料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探討創造「走塑」社會的各種方法。

Saving the environment Saving the environment

太陽能是一種零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為推動社會使用太陽能和支援相關研究項目,地理學系的盧笛聲博士、馬雅燕博士及周啟鳴教授,聯同浸大圖書館代表黃雅文女士,與香港世界自然基金會及綠色和平合作,推出香港太陽能地圖網站。此網站為大中華區首創,讓用家估算設於自選大廈天台上的太陽能電力板能產生的太陽能量。 

量度可持續發展表現

校園可持續發展環境指數 (CESI),是浸大首創涵蓋環境設施和文化因素的評估工具,可量度大學的可持續發展表現,自 2017 年推出後行之有效,更獲其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認同採用,以收集更多數據,更有效地追蹤本地高等教育界的可持續發展表現。 

Creatively upcycling textile waste Creatively upcycling textile waste
Creatively upcycling textile waste Creatively upcycling textile waste

舊衣布料升級再造

浸大與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 (HAECO) 合辦「舊制服升級再造計劃」,教育市民大眾減廢和善用資源。本計劃的主要活動為「飛裳大改造」設計比賽,邀請學生及市民將 HAECO 提供的舊制服升級再造成實用的旅行用品,合共收到超過 100 件參賽作品,參賽者年齡由 12 歲到 81 歲,作品包羅各式各樣的再造用品,由眼罩、行李牌、行李箱保護套,到便攜式嬰兒床及多功能旅行袋等,充分展現參賽者的才華和創意。得獎作品其後交由智障人士及低收入家庭婦女製作及生產,作慈善義賣用途。

 

連結浸大社群

Connecting with the HKBU community Connecting with the HKBU community

多年來浸大培育了超過12 萬名校友,他們熱愛母校,積極支持母校發展。年內,浸大北京校友會及浸大大灣區校友會先後成立,以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繫,提升校友社群在當地的影響力。

多年來浸大培育了超過12 萬名校友,他們熱愛母校,積極支持母校發展。年內,浸大北京校友會及浸大大灣區校友會先後成立,以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繫,提升校友社群在當地的影響力。

Your Name, Their Stories Your Name, Their Stories

浸大於 2019 年 7 月推出「V-Care 村計劃」,鼓勵校友及大眾支持,讓學生享有最佳的學習體驗,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平等學習機會。為答謝校友的熱心支持,如捐助額港幣 20 萬元或 30 萬元,捐助人可命名V-Care 村的房間。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該計劃共籌得港幣670.5 萬元。

社會各界支持

EMGS and RMGS EMGS and RMGS

除了校友支援外,捐款人的支持亦同樣重要,尤其政府在 2019 年推出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 (EMGS) 及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 (RMGS) 後。截至 2020 年 6 月,浸大在過去一年籌得港幣 6.34 億元,並分別從 EMGS 及 RMGS 獲得港幣2.88 億元及港幣5,600 萬元配對補助金,籌得的款項總值高達港幣9.78 億元,創下歷年新高。

Community support Community support

對於以下在 2019-20 年度慷慨捐助浸大港幣一億元或以上的機構和人士,浸大深表謝意,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孔憲紹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紹邦企業有限公司及孔氏家族、李兆基基金有限公司、已故羅肇唐先生及羅氏家族,以及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Community support Community support

浸大亦感謝其他主要支持機構及支持者,包括:鄭澤權院士、甘源先生、廖澤雲博士及李玉馨女士、尚達人教授、嚴玉麟博士、國泰光電有限公司、張安德慈善基金、智韜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滙豐銀行慈善基金、郭鍾寶芬慈善基金、新生命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張靜蘭女士遺產、孫少文基金會、陳守仁基金會、時代醫療有限公司、田家炳基金會、吳文政王月娥基金會及伍絜宜慈善基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