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社群 服務社會

Connecting and serving society Connecting and serving society
構建健康社會

經營全港首間中醫醫院

Operating the territory's firs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perating the territory's firs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於2021年6月,浸大獲香港特區政府授予承辦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服務契約。中醫醫院位於將軍澳百勝角,預期於2025年落成,同年第二季投入服務。中醫醫院在帶領本港中醫藥發展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作為中醫藥教學、臨床教育和研究基地,並促進多方協作,包括中國內地與國際上的中醫藥合作。

中醫醫院將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骨傷六大專科,日後將成為香港中醫及中藥學生的實習基地,並作為本港中醫藥臨床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心,提升本港在推動全球中醫藥全球化、標準化的角色。

協助中風病人復康工作

Helping to rehabilitate stroke patients Helping to rehabilitate stroke patients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每年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在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慷慨支持下,浸大聯同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於2020年10月推出為期三年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為500名合資格的低收入中風人士提供免費中醫康復治療,以及為1,200名中風的中、高風險人士,提供免費預防治療及追蹤評估。

在該計劃下,浸大中醫的專家組成治療團隊,為中風康復期患者制訂為期六個月的療程。期間參加者每星期可免費獲得兩至三次、合共不多於72次的中藥、針灸及推拿療程。

在預防中風的工作方面,浸大中醫診所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長者中心將設立中風健康管理站,由浸大中醫藥學院培訓合適的長者,擔任「預防中風中醫藥長者大使」。此外,計劃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幫助長者自我評估中風風險,又舉辦講座和工作坊,指導中風人士及照顧者如何透過食療、運動、推拿等協助康復。

加強長者的中醫藥服務

中醫藥學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向學院撥款資助,加強兩個由「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分別是「賽馬會『擁抱健康』中醫計劃-長者保健資助」,以及「視像健康諮詢服務」,預計惠及約1.8萬名長者。

基金亦資助中醫藥學院設立「流動中醫體質檢測站」。此流動設施配備中醫四診儀,可準確判斷不同體質。檢測站於2020年10月投入服務後,已先後停靠於多個鄰近長者中心的地點,為60歲或以上的人士提供免費檢測和詳細報告,並送上免費中草藥湯包和茶包。

Mobile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Assessment Station Mobile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Assessment Station

流動應用程式推廣健康生活

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與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合作,於2020年11月推出「肌不可失大行動」手機應用程式,是「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計劃的重要里程。該計劃在2019年啟動,旨在向社區推廣健康生活模式,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MusFit Action mobile app MusFit Action mobile app

「肌不可失大行動」手機應用程式可引導及鼓勵參加者持續參與訓練課程,維持健康生活,其主要特色包括具備電子健康顧問功能,讓用戶輕鬆獲得健康和運動資訊,以及體育和健康知識,並提供示範短片讓用戶按指示在家中自行進行運動練習,同時列出計劃的運動課程時間表,供合資格的新參加者參閱和報名。

 

構建和諧社會

報導殘疾運動員故事促進社會共融

通識總整課程「香港中文媒體的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的學生,藉出版一系列有關香港傑出殘疾運動員的故事,促進社會共融。這個於年內開辦的通識課程,是全港首個與體育及殘疾運動有關的新聞寫作課程,在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牽線下,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訪問多位殘疾運動員,並將他們的奮鬥故事結集成書,於2021年3月出版。他們又製作短片,推廣社會共融,加深公眾對殘疾運動員的認識。

Sports and Disability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Media Sports and Disability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Media
Sharing domestic helpers' stories Sharing domestic helpers' stories

分享外傭故事

香港有超過30萬名外傭, Dean Cox先生與Robin Ewing女士(新聞系)發起「香港聲音:外傭的歲月(HK Voices: Life As a Domestic Helper)」計劃,由新聞系的畢業生和學生以多媒體形式,呈現逾100個外傭的故事, 當中包括外傭的第一身語音報告、照片文章、專題報導和紀錄短片。這些關於外傭在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故事,交織而成一篇又一篇的人種誌,縷述這批異鄉人如何為追尋更好收入和安穩未來而離鄉別井。

該項目於2020年11月展出,期間新聞系學生為外傭舉行工作坊,教授手機拍攝照片和影片的專業技術。

 

推廣可持續時裝

在市場學系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責任消『廢』計劃」之下,學生以「速食時裝」為主題,製作電視節目推廣可持續時裝。

一連四集的節目名為「衫3不盡」,由市場學系的學生聯同主持人,帶領觀眾認識可持續時裝的概念。在節目中,學生參與一系列的工作坊、探訪和問答挑戰,探討如何透過減少購買、升級再造和回收等不同方法,實踐可持續時裝的理念。節目其後於本港電視台播放。

Fostering sustainable fashion Fostering sustainable fashion

栽培年輕學生成為未來社會人才

浸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資助港幣1.36億元,成立「鼓掌—創新教育歷程」,目的是為發展學生成為未來社會「新經濟職位」所需的人才。該計劃提供非傳統模式的教育,通過浸大、業界夥伴和本地中學三方的協作,為學生規劃中學、專上教育以至職業生涯的路徑,至今已有12間先導中學和逾18個業界夥伴加入。

計劃已於2020年和2021年先後推行「資訊通訊科技」和「創意媒體」的主題學習歷程。學生透過參與一系列有意義的職場學習活動,例如師友計劃、企業參觀和項目協作,學習實用的技能,輔以浸大的「應用學習」課堂和高級文憑課程,為升學和投身職場作準備。

為社群打氣

音樂系學生繼續在疫情期間以音樂為社會注入能量。為慶祝貝多芬誕生250周年,浸大香港巴羅克室樂團與浸大交響樂團先後於2020年11月和2021年6月舉行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音樂會系列,音樂會的錄影片段已上載至「Live from HKBU」YouTube頻道,該頻道於疫情期間開設,供公眾欣賞兩個樂團的古典樂演奏。

浸大交響樂團亦參與懷念巨星張國榮的「想你張國榮」演唱會。該演唱會於2021年4月1 日在全球多個平台播放,吸引了約2,000萬名觀眾收看。

 

HKBU Symphony Orchestra HKBU Symphony Orchestra
連結浸大社群
Joining hands to support graduates and students Joining hands to support graduates and students

攜手支援畢業生和學生

為凝聚浸大社群成員,大學於2020年10月推出「SEED計劃」下的互動網上平台BUhub,把逾13萬名校友、500位僱主和師友、3,000名教職員與學生緊密地聯繫起來,並在目前經濟不景的情況下,為畢業生的事業發展提供適時的支援。

BUhub 為畢業生和學生提供逾30,000 個職位空缺和2,000 實習機會。此外,它亦是精英匯聚的網絡,有助培育創意創新人才。BUhub 亦透過合作和構思交流,在一系列前沿項目啟動大膽創新的研究點子,並正孕育能改變社會的創意研究項目。

與校友保持聯繫

Staying connected with alumni Staying connected with alumni

浸大的校友社群於年內繼續壯大,截至2021年6月,共有逾131,000名校友支持母校發展。年內共有兩個新校友組織成立,分別是浸大校友劇藝團和浸大校友浸跑團,令校友組織數目增至76個。

儘管新冠病毒疫情持續,浸大仍竭力與校友保持聯繫。一年一度的校友日以「BUnited」為主題,除了在線上直播的「校友加冕禮」外,另一項重點活動為首次在線上舉行的校友聚會「樂聚網上無疆界」。在21場線上校友聚會,超過1,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在網上重聚,並從大學管理層和教學人員的分享了解大學的最新發展和各項成就。

大學於2019年7月推出「CARE舍堂村計劃」,鼓勵校友和公眾人士支持浸大,藉以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截至2021年6月30日,該計劃共籌得港幣730.5萬元。

感謝社會鼎力支持

全賴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浸大在政府推出的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中成績斐然,在2021年3月計劃完結後,浸大籌得港幣6.62億元捐款,並獲得港幣2.88億元配對補助金,合共為浸大帶來港幣9.5億元破紀錄的佳績。在十間參與計劃的高等院校中,浸大位列第四,為大學的持續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衷心感謝以下人士和機構的慷慨支持:

Staunch support from the community Staunch support from the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