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陷阱

2018年8月28日

網上情騙案不時發生,據警方公佈的數字,今年上半年已處理了272宗相關案件,數目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兩倍,合共損失金額高達港幣1.374億元。 受害人士約九性屬女性,不少具備良好教育背景,何以仍然誤墮騙局?


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金曄路博士指出,情騙案由來有之,只是以前是以書信往來的筆友為主。隨着通訊科技發達,網上各類型的騙案也大幅增加。「互聯網普及後,交友網站和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都市人尤其新一代的交友習慣也出現轉變。

 

在現實世界中,交友以至戀愛都有着既定的「劇本」,着重面對面溝通,相互了解後才會產生信任,但在網上世界,卻沒有這樣的「身份認證」過程。金博士說:「交友程式的最大特性是匿名。由於隱藏了真實身份,人的意識相對放鬆,也會容易放棄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原則。」

 

例如許多騙徒聲稱是外國人,卻要求受害人把款項存入本港以至內地的銀行賬戶,受害人竟不虞有詐,原因正是在網上交友世界,許多人會因為匿名的原因而放下戒心,彼此的關係較現實生活容易升溫。同時,新科技促使了社會對愛情、家庭、婚姻等傳統價值觀的轉變,對「親密關係」的要求亦有所調整。金博士說:「年輕一代喜歡『速食』愛情,彼此沒有牽連更對他們胃口。」她補充謂,網上銀行普及,省卻了到銀行轉賬甚至匯款的麻煩,騙徒如存心詐騙金錢,更是輕而易舉。

 

金博士指交友程式和網頁現已相當普及,用戶也不局限於年輕人,據學術界的研究,許多用戶都是文化資本較高的精英,懂得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網上交友世界中包裝和推銷自己。要避免受騙,便要保持警覺,現實生活中會遵守的原則和規律,也應在網上世界中實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