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眼中的「科舉」

2021年6月30日

陳婷博士擅於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和計量經濟學識別策略來拆解經濟學問題。 陳婷博士擅於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和計量經濟學識別策略來拆解經濟學問題。
陳婷博士擅於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和計量經濟學識別策略來拆解經濟學問題。

 

我們對科舉考試的認知,一般可能來自歷史書籍或古裝劇集,但經濟系助理教授陳婷博士的一項研究顯示,古代的科舉制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觀,為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科舉影響延至現代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不論任何背景人士皆可應考,自宋朝開始一直沿用至1905年被廢除。陳博士表示:「這種以考試表現為本的選拔制度最先於中國出現,遠遠早於世界其他地區。我對此深感好奇,並想知道它產生的長期影響。」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歷史與近代數據,發現古時在科舉取得較好成績的縣,到了今天,當地的人均在學年數亦較高。陳博士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科舉制度形成了中國社會重視教育的價值觀,即使在科舉考試廢除後,這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在微觀層面上,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家族的進士數目愈多,其後代投放於教育的資源愈多,對下一代的學業成就也抱更高的期望。」

 

這項目為今天中國各地出現教育水平差異提供見解,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經濟學雜誌》,並獲英國皇家經濟學會頒獎最佳論文獎

 

研究沒分學科界限

 

科舉制度並非經濟學家一般會研究的題材,不過對陳博士而言,她對學習的熱誠啟發了她想更深入了解這題目。她自中學以來已對經濟學感到興趣,並愛閱讀有關社會學、歷史及政治科學的書籍。除了興趣廣泛,她對世界充滿好奇,驅使她研究不同的領域,如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和發展經濟學。

 

她表示:「研究問題不分學科範疇,你可以採用經濟學的方法論、社會學觀點及政治科學理論於同一研究題目上,將不同學科互相融合,對我最為吸引。」

 

陳博士擅於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和計量經濟學識別策略來拆解經濟學問題。她說:「數據分析可應用於不同研究範疇,為解答固有問題帶來新方法,亦可提出新的疑問。憑藉新數據來源和新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量度不同現象,找出事物的因果關係。」

 

透過數據分析驗證事實

 

陳博士對社會時事有敏銳的觸覺,最近就一孩政策對中國勞動市場的長遠影響展開研究。國家早前放寬人口政策至生育三名子女,引起不少關注。

 

對於近來愈來愈多中國年輕人選擇對工作及生活無慾無求,形成「躺平」的處事態度,陳博士分享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來經濟急速發展,社會流動性增加,但隨着內地及世界多國近年來經濟放緩,今天年青人享有的機會,遠不如父母一輩。」她續說,全球很多國家現正面對向上流動機會不足與收入不均等問題。

 

「在實證研究上,我們運用客觀資料來處理問題。一般來說,重大政策或社會現象發生,往往出於很多不同原因,並會帶來多種重要的後果。就着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研究。」她指出:「透過分析獲取而來的數據,我們可以探究出哪些原因最為關鍵,從中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