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的藝術世界

2021年11月30日

 

 

平平無奇的圖表似乎很難令人聯想到藝術,不過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Michael Whittle博士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圖表反而能作為藝術和科學獨特的聯繫,更將這兩個看來截然不同的世界連接起來。

 

「圖表是科學的視覺呈現。」來自英國的藝術家Whittle博士擁有生物醫學背景,專門研究圖表學,經常從科學圖表中獲得創作靈感。

 

他摸索出一套富有創意的方式,通過繪畫、雕塑與裝置藝術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以藝術手法來重構科學發現,融會主觀的藝術與客觀的科學領域。

 

連繫藝術與科學

 

Whittle博士自少對藝術和科學充滿興趣,他的父親是設計師,母親是護士,受到他們的影響,Whittle博士熱愛繪畫,同時對生物學感到好奇,漸漸萌生探索兩者互動的念頭。

 

他成為合資格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後,對藝術的熱愛並沒有消退,繼而轉修藝術。他表示:「當我在實驗室工作的時候,從事的研究領域愈來愈狹窄,但我更有想從較宏觀的角度來理解科學,而藝術家的身份則可讓我自由穿梭於不同學科之間。」他續說:「儘管我很喜歡科學,常對我們的發現感到不可思議,但畢竟科學論文必須保持客觀。相反,藝術家則可以透過創作來表達對科學的驚嘆和敬畏。」

 

Whittle博士從科學研究的圖像、概念和資料,以及與科學家就其研究構思和動機的討論中獲取創作靈感,再以藝術作品來呈現重要的科學成果,作品之一包括今年5月於香港展出的藝術裝置《Perpetual Motion》。他說:「這作品源起於我在酒店隔離三星期間的一個構思,我想透過創作來反思『移動』和『活動』,於是開始研究當代科學如何探索這些概念。」

 

這作品包含一塊特別設計的地氈,其圖案仿照大腦網格細胞的發射模式,呼應着觀眾在地氈上行走時,他們大腦中微觀神經元的變化。在地氈上方設有一組圓餅圖流動雕塑,展示着於500年來全球女性人口的基因數據。Whittle博士說:「這裝置對比了兩項關於『移動』的重要科學發現。參與者在一幅象徵大規模、長時間流動的地圖之下移動,而腳踏的圖像,則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來顯示『移動』和『位置』。」

 

他近期在浸大展出的作品包括藝術裝置《Noctis Labyrinthus, Labyrinth of the night》,當中採用了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索計劃獲取的火星影像。他依照火星表面峽谷的衞星圖像,模擬一座虛構的火星城市,其建築規劃則參照核糖體迷宮狀的圖表。Whittle博士說:「核糖體存在於地球上所有生命中,包括人類。我希望利用這古老的圖表,作為人類在外星第一個殖民地的建築藍圖,藉以紀念地球上的生命體有潛力在太陽系擴展出去。」這作品在國際藝術交流項目和展覽FIRST CITYA 2021中展出,項目由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方敏兒女士策劃,在今年9月至11月期間進行。

 

尋找科學中的詩意

 

Whittle博士為浸大創造性智能實驗室的成員,目前開展多個藝術和科學研究項目。在一個名為「Abstract Poetry」的跨學科項目中,他與計算機科學系的科研團隊合作,研究採用生成對抗網絡來分析科學論文的摘要,探索以機器學習來創作詩歌。

 

他表示,項目一大挑戰是訓練機器識別研究摘要的字詞,並轉化為當代詩歌。他說:「許多科研項目都是基於科學家美好而有深度的想法,但要訓練電腦以同樣的角度來觀看這些摘要則複雜得多。」他亦補充說,最重要是要不斷嘗試和探索藝術科技的新範疇,他亦很重視學科之間相互合作的機會,他說:「計算機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能夠參與跨學科合作研究,實在令人愉快。」

 

對於Whittle博士來說,從科學中找尋詩意並不是陌生的概念。他回想過往其中一件作品,與一項追溯人類語言起源的科學研究有關。他說:「這類研究抱負遠大,背後有着非常浪漫的理想,我認為當中的哲學理念既鼓舞人心,又有詩意。當我嘗試以藝術來呈現科學時,我總希望能找到當中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