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介入」協助家長減壓

2023年11月28日

Picture1 Picture1
浸大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黃富強教授(中)與協康會代表合照。

 

擔任照顧者或會承受很大壓力,不堪重負,而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的家長,尤其容易身心倦怠。

為舒緩家長的壓力,浸大社會工作系與協康會合作,進行「Project PSI學前單位壓力介入策略研究」,識別情緒抗逆力處於風險水平的家長,並邀請他們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介入」,以提升其社交功能和情緒抗逆力。

團隊於2022年進行調查,評估香港父母的壓力和情緒抗逆力,發現在502名受訪家長中,有過半數呈抑鬱症狀。調查亦發現,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的家庭中,逾四成因情緒抗逆力低而家庭功能被評為不健康,處於風險水平。研究開發了「社會生態情緒韌性量表」作為介入策略,用於識別有需要的家長,並為他們提供認知行為治療方案,以提升其面對逆境的能力。

參與認知行為介入的家長按照壓力程度,分別接受六次小組輔導或八次個人輔導。這有助家長覺察到自己的自動化思想陷阱,以及在親職壓力事件中自己的想法、負面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家長還學會如何通過改變想法和認知,從而改善情緒,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在日常加入放鬆活動和社交生活。

重塑家長和子女的情緒抗逆力

91.1%家長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介入輔導後,負面情緒達健康水平;情緒抗逆力達至高水平的家長則由59.6%上升至76.1%。此外,46.8%子女的情緒和行為困難呈正常水平。結果顯示,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成效顯著的方式,有效減輕家長的親職壓力,並增進子女的情緒健康。認知行為治療介入讓家長理解到自己的情緒和認知模式、學會調節思維的技巧,以及建立新的照顧者體驗。參加的家長不但情緒健康有改善,子女應對困難的能力亦有所提升,成效令人鼓舞。

浸大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黃富強教授是知名認知行為治療專家,他指出家長和子女在情緒健康方面有重要的關聯。他說:「情緒抗逆力建基於六個範疇,分別是情緒彈性、應對能力、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家庭支援和社會支援。當家長覺得自己有更多的個人和人際資源去克服親職挑戰時,這對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抗逆能力造成長遠的正面影響。」

社會生態情緒韌性量表」供社工、老師使用,家長亦可進行自我評估,如出現低抗逆力時,應盡快尋求專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