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協作研究揭示巨細胞病毒尿液檢測有助預警愛滋病相關的器官疾病

星期四, 2023年5月4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協作研究團隊發現,檢測尿液中的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能提早識別感染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一型(HIV-1)病人罹患非感染性肺炎、腸胃潰瘍、肝炎和心肌炎等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針對人類巨細胞病毒的治療,能把肺部及心血管的終端器官疾病發病率減低一半,故此受HIV-1感染,但尚未進入愛滋病症狀期的病人,應定期接受巨細胞病毒尿液測試。

是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HIV-1感染者欠缺HCMV恆常檢測

 

HIV-1感染在臨床上分為四期。第一期病人剛剛受到感染,一般尤如患上感冒,沒有明顯病徵。第二、三期可蓋括稱為病毒的「潛伏期」,病情會緩慢地發展,如有全面的藥物控制,通常需要多年時間才會進入愛滋病「發病期」,即HIV-1感染第四期。

HCMV是一種去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在過半人的體內都能找到。它受健全的免疫系統控制,在健康人士體內處於休眠狀態。然而,在愛滋病患者等免疫系統欠佳的病人體內,該病毒會重新激活,成為機會性感染的主要成因,引發可致命的終端器官疾病。在香港,除非HIV-1感染者明顯出現終端器官疾病,否則不會獲安排接受恆常的HCMV測試。當要進行HCMV測試,血液檢測是首選方法。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嘉龍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透過檢測尿液中的HCMV,持續監察HIV-1感染者罹患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他們亦研究在潛伏期病人中,HCMV檢測結果與罹患終端器官疾病的關係。

HCMV尿液測試較血液測試有效

 

團隊檢視了在201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間,深圳超過13萬名HIV-1感染者的紀錄,篩選出當中約13,700名擁有相關血液和尿液測試資料的病人,並按HIV-1感染的四個階段把他們劃分,再比較他們的血液和尿液測試結果。

結果顯示,四組病人的HCMV尿液測試呈陽性的比例,全部較血液測試高,尤其是潛伏期的病人。在第二期病人中,5.8%的尿液測試呈陽性,但血液測試呈陽性的只有0.9%。第三期病人的尿液和血液測試陽性比例則分別為12.8%和1.4%。結果反映尿液較血液更容易檢測到HCMV,尤其是處於潛伏期的HIV-1感染者

研究人員進一步篩選出233名有詳細臨床及病歷紀錄的潛伏期病人,以評估HCMV與不同類型終端器官疾病發病的關係。統計分析顯示,肺部及心血管的終端器官疾病發病率,與HCMV尿液測試結果呈陽性有明顯相關性

及早治療HCMV可減終端器官疾病風險

 

為評估及早採用抗HCMV治療的成效,團隊追蹤54名處於潛伏期,並至少曾入院一次的HIV-1感染者的紀錄。他們被分為三組︰從未接受抗HCMV治療、並非每次入院均接受抗HCMV治療,以及每次入院均接受抗HCMV治療。

數據顯示,每次入院均接受抗HCMV治療的病人,其肺部及心血管終端器官疾病的發病率最低。此外,曾接受抗HCMV治療的病人,相對於不曾接受治療的病人,兩種終端器官疾病的發病率減半,反映持續接受抗HCMV治療,能有效降低愛滋病潛伏期病人肺部及心血管終端器官疾病的發病率

張嘉龍博士指出:「愛滋病患者在確診感染後,需面對一段艱難的過程。即使沒有明顯病徵,但他們卻一直面對出現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我們的研究顯示,恆常進行HCMV尿液測試,可更有效地監察終端器官疾病,讓我們及時知道需要盡早進行治療。故此我們建議應把HCMV尿液測試納入為HIV-1感染者的恆常檢測。」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嘉龍博士帶領的協作研究團隊,發現HCMV尿液測試能持續監察HIV-1感染者罹患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嘉龍博士帶領的協作研究團隊,發現HCMV尿液測試能持續監察HIV-1感染者罹患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嘉龍博士帶領的協作研究團隊,發現HCMV尿液測試能持續監察HIV-1感染者罹患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