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  造福未來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8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8

.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

成立中藥創新研發中心

浸大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資助,成立「中藥創新研發中心」,是唯一一所獲InnoHK資助,並由本地大學建設和運作的綜合性中藥藥物研發中心。這個一站式中藥研發平台能加快開發以中草藥為基礎的藥物,並為潰瘍性結腸炎和慢性便秘等常見疾病研發治療方法。此外,中心亦建立研發平台,提升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的水平,並培育本地中醫藥研究人才。

CDDr CDDr

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建立夥伴關係

浸大與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華創)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在備忘錄的合作框架下,浸大與華創將探討成立「浸大-華潤智慧中醫聯合創新中心」。是次合作結合雙方所長,共同促進中醫藥的標準化、現代化和科學化,讓中醫藥學更加廣泛地為國際社會接受,為保障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HKBU-CRE HKBU-CRE
促進醫療保健發展

揭示腸道微生物酶與結腸炎之間的關聯

TCS TCS

化學物「三氯生」(TCS)是常見於牙膏、化妝品和玩具等消費品的一種抗菌劑,一旦進入人體後,就會迅速代謝成無生物活性的代謝物「TCS—葡糖苷酸」(TCS-G),並易於從體內排出。然而,由蔡宗葦教授(化學系)共同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兩種分別名爲「Loop 1」及「黃素單核苷酸(FMN)結合」的腸道微生物酶會將無活性TCS-G中的TCS重新激活,導致腸道中的毒性水平上升,增加罹患結腸炎的機會。

 

創新細胞傳感器快速篩查耐藥性細菌

任康寧博士(化學系)與其團隊研發出一款創新的細胞傳感器,其微管道結構的外觀與條碼相似,能以低成本為耐藥性細菌作快速篩查。該細胞傳感器可望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被大規模應用,例如為食水、食物和公用設施進行頻密的安全測試,以及在傳染病爆發期間,緊急為大量樣本進行檢測。

cell sensor cell sensor

治療肥胖症的新藥靶點

王凱亮博士與卞兆祥教授(中醫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膜1型基質金屬蛋白酶」(MT1-MMP)的蛋白水解酶,在飽腹感的調節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結果顯示了這種蛋白水解酶為研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提供一個極具潛力的標靶。

Obesity Obesity

 

雙酚S暴露或增加患乳癌風險

蔡宗葦教授(化學系)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模型中不同劑量的雙酚S暴露,與乳腺腫瘤增生和惡化相關。雙酚S是一種廣泛使用於紙品及塑膠容器的工業化學物,研究結果反映需更深入和全面地研究雙酚S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並繼續物色較為安全的雙酚S替代品作工業生產用途。

bisphenol Sr bisphenol Sr

 

微細懸浮粒子與神經系統疾病息息相關

PM2.5 PM2.5

翁建霖教授(生物系)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一項全面而有系統的統合分析,發現暴露於微細懸浮粒子(亦稱PM2.5,即懸浮在空氣中、直徑2.5微米或以下的粒子),與中風、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有明顯關係。

 

急性壓力促使大腦處於整合狀態

人類大腦的關鍵特點之一在於它能夠因應環境,動態地分離與整合其網絡結構,從而產生認知行為。周昌松教授(物理系)和余榮軍博士(管理學系)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發現大腦在面對急性壓力時,大腦網絡維持在一個高整合性的狀態,尤其在額顳葉區域。研究亦顯示大腦網絡的變化,與皮質醇(又稱「壓力賀爾蒙」)水平上升及認知控制能力提高有關聯。

brain networks brain networks
富啟發性的創新發現

運用人工智能完善災害管理

翟煒博士(地理系)研究應用人工智能來加強了解人們如何看待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他與研究團隊採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Google街道景觀圖片,進行自動災後損毀評估。他們發現透過分析街道景觀圖片,能作出快速和準確的評估,為人道救援組織和災害管理人員提供重要資料,有助他們制定善後方案。

DrZhaiWei_edited_00007 DrZhaiWei_edited_00007

應用嶄新科技重現石壁古村

鍾寶賢教授(歷史系)及其研究團隊獲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計劃,重現淹沒在石壁水塘底部的四條村落。石壁鄉古村群擁有數百年歷史,研究團隊會應用嶄新科技如攝影測量法和文物信息模型技術,在虛擬空間呈現其歷史與景貌,有助普羅大眾認識大嶼山和華南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

Shek Pik Shek Pik
Shek Pik_Photo 8r Shek Pik_Photo 8r

以藝術呈現人類對太空的影響

黎藝深教授(視覺藝術院)用六年時間研究和創作《Dropped》展覽中的藝術作品。展覽於2021年9至12月舉行,透過立體打印的扳手、太空物品的視像,以及受到不同岩石撞擊的金屬桌子等一系列雕塑和電影藝術品,探索物體在太空和地球重力影響下的各種動態。展覽中藝術與科技的交互作用,啟發訪客想像和了解人類對太空原始狀態的破壞等問題。

LouisNixon_Droppedr LouisNixon_Droppedr

生物學家發現珊瑚和海蛞蝓新物種

邱建文教授(生物系)帶領研究團隊在香港水域發現了一個新的石珊瑚物種,以及兩個新的海洋軟體動物「海蛞蝓」物種。新發現的珊瑚物種屬於常被稱為「太陽珊瑚」的「筒星珊瑚屬」,兩個海蛞蝓新種則分別命名為「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及「褐帶背鰓海蛞蝓」。是次在常見的海洋生物族群中發現新物種,彰顯了香港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CoralSpecies_enews_v1 CoralSpecies_enews_v1

探索兒童語言發展的秘密

Dr Angela He edited Dr Angela He edited

賀曉雪博士(英國語言文學系)研究兒童習得母語背後的機制,發現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人類的先天特徵,例如與生俱來的生物構造,會影響人們在幼年時期對語言輸入這一後天因素的處理和吸收能力,因此後天的培育應配合先天的條件。研究亦顯示,輸入語言的適當時機對語言習得十分關鍵,如睡眠有助將新學的單詞和文法融入長期記憶之中。

 

 
轉移知識  惠及社群

浸大人工智能升級技術獲「安心出行」採用

由徐建良教授(計算機科學系)領導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升級技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採用於新冠病毒風險通知流動應用程式「安心出行」。此技術能保障私隱,原為應用於浸大校園、全港首個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BU-Trace」而研發。在採用升級技術後,「安心出行」可運用嶄新的人工智能演算法,配合手機內置的加速計,監測用戶的活動模式,自動記錄用戶離開的士的時間。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加強安全數據共享和分析

徐建良教授與褚曉文教授(計算機科學系)領導一項數據共享和分析研究項目,獲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撥款港幣670萬元資助。該項目名為「基於區塊鏈和可信計算的用戶可控的數據共享及分析」,將專注於開發新的區塊鏈和可信計算技術,以實現用戶可控的數據共享、搜索和分析。

COMP COMP

浸大對國家航天工程作出貢獻

秦萊茵女士(視覺藝術院)在「中國神舟太空飛船護航椅」肩負重要設計任務。太空人在失重環境長時間執勤後,會出現骨質流失與肌肉萎縮等狀況,護航椅能夠為太空人提供全身承托,是他們降落地球後必需的工具之一。該護航椅方便攜帶,其設計更加入人體工學概念,確保能為太空人提供良好的承托力,讓他們在椅上休息、活動及適應地球重力時感到舒適。

Landing chairr Landing chairr

有效地澄清網上錯誤信息

Xinzhi_Zhang_2022pic_2 Xinzhi_Zhang_2022pic_2

張昕之博士(新聞系)的一項研究項目探討專業傳訊工作者在社交媒體上查核事實和澄清信息的手法,並通過實驗設計,評估他們發布的查核和澄清信息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效用。研究結果有助公共部門、新聞機構、記者和科技企業設計更有效的信息和溝通策略,尤其是在醫療健康領域,從而為公眾提供正確和經過驗證的信息,實現更佳溝通。

 

互動地圖以嶄新方式呈現歷史

鄺智文博士(歷史系)及其研究團隊開發電子互動歷史地圖,以「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8至25日)為主題,可用作本港學校教材,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和使用地圖的興趣,並促進社會上對歷史的研究。地圖通過結合數碼技術與歷史內容,讓觀眾可以自由地與不同類別的資料互動,探索戰役的時間軸線,超越傳統文字層面來體驗歷史事件。

interactive historical map interactive historical map

以虛擬實景技術與音樂重塑「壯遊」

Yoonie Han博士(音樂學院)獲浸大「知識轉移合作種子基金」支持開展跨學科項目,結合音樂與嶄新科技,展現17至19世紀歐洲貴族子弟盛行的旅行「壯遊」。項目包括一系列自由曲式樂曲,輔以虛擬實境技術,在虛擬世界中呈現壯遊行程常見的地點。此外,項目將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公眾能夠自行選擇遊覽路線並自創個人的體驗。

成立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

為促進浸大創新科研的轉化和發展,大學成立「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ITPR),推動策略性聯盟、協作,以及跨學科的研究、發展和應用。ITPR擔當橋樑角色,為學者尋求協作夥伴,同時為業界物色浸大具潛力的創新科技。

培育藝術科技創業者

為培育藝術科技及從事科研的創業者,知識轉移處舉辦BU Ideas Galore!比賽,助浸大研究人員與學生開啟創業之路,將科研成果和創意理念轉化為實用的產品。在比賽「藝術科技」組別奪得大獎的隊伍由視覺藝術學生組成,他們的得獎意念是設計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將擴增實境技術融入藝術治療,提高大眾在疫情下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周圓圓博士(物理系)則憑藉鈣鈦礦半導體研究獲得「創新」組別大獎,該技術有潛力推動太陽能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