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中先生 陳冠中先生
陳冠中先生

榮譽大學院士 (2020)

英國著名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曾言道:「歷史學家記載故事,小說家則創造故事。」陳冠中先生的職業生涯多姿多彩,最初當記者、辦雜誌,後來涉足電影及其他媒體行業,繼而投身寫作,出版小說作品,他的文化旅途豐盛而奇妙,他的著作也印證了福斯特的觀察。
 
陳先生於上海出生,在香港長大。他在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及政治科學,1974年畢業後遠赴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新聞學研究生課程,認識到一些思想較激進的學者並受其啟蒙,更初次接觸反文化,眼界大開。
 
在波士頓留學期間,以年輕讀者為對象的地下周報對陳先生影響至深,因此他回港任職《The Star》(星報)記者一段短時間後,於1976年創辦《號外》雜誌,先後擔任總編輯及出版人長達23年。《號外》出版後不久已大受歡迎,成為中產人士和知識份子必讀的潮流文化刊物。
 
陳先生也熱愛電影,於80年代香港電影全盛時期投身電影界擔任編劇,首部作品《等待黎明》由香港著名導演梁普智先生執導,並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陳先生之後與多位著名導演合作,參與製作十多齣香港電影和三齣美國電影,包括荷里活導演王穎執導的《一碗茶》。
 
到了90年代初期,陳先生開始涉足大中華區的國際媒體業務,曾在台灣創辦有線電視台,期間撰寫的電視劇本《總統的故事》更成為他的首部華文小說。縱然成就不絕,陳先生不曾自滿或停步,一直到了2003年,他開始專心寫作,成為全職作家。
 
陳先生迄今出版了25部著作,他希望透過小說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昔日當記者的經驗令他能夠憑敏銳的觀察力洞悉社會的細微變化,觀察人們的應對和反應。他的著作總能反映人們因世局不斷變化而要面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的種種矛盾,也能看出他因掌握東西方文化價值而對跨文化議題有更敏銳的觸覺。
 
《香港三部曲》及《中國三部曲》是陳先生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前者由《太陽膏的夢》(後更名為《淺水灣》)(1984)、《什麼都沒有發生》(1999)及《金都茶餐廳》(2003)三部作品組成,記述了1997年前後香港的社會及政局變化,當時香港及國內經濟持續繁榮興盛,讓港人有機會追求物質享受,在陳先生筆下,他們為滿足物慾,甚至漠視社會局勢變化,猶如香港「什麼都沒有發生」。
 
作為一位華文作家,陳先生一直希望撰寫與中國社會相關的作品。他曾在國內居住及工作逾十載,見證了中國經濟起飛,以及全國各地因而出現的穩定而微妙的變化。於2009年出版的《盛世》,講述北京年輕一代只為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彷彿遺忘了前人所經歷的艱苦磨難,無法領悟生命的重要價值。這部小說旋即獲得全球關注,先後被翻譯成13種語言,奠定了陳先生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陳先生隨後兩部探討中國社會的小說作品—《裸命》(2013)及《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2015),同樣成為世界文壇的焦點。《裸命》透過藏族司機的故事,反映了中國普遍的民族觀點,並探討社會不公、西藏的商業化現象及文化轉變等問題。《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則邀請讀者發揮想像,假如歷史可以改寫,現在會變成怎樣?藉此引導讀者猜想另一個未來。這兩部著作後來連同《盛世》結集成《中國三部曲》。
 
陳先生的小說作品獲高度評價,其著作《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曾獲得多項榮譽,包括於2016年榮獲浸大第六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入選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1年至2015年華文長篇小說20部」,以及《亞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華文小說。陳先生於2013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在書展舉行期間主講的三場講座均座無虛席,共有逾1,300名讀者到臨聽取他分享創作心得。
 
陳先生的著作意念大膽,令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無限拓展,讓讀者讀來賞心悅目。凡拜讀過其作品的讀者,雖或未能回想內容的每項細節,卻不曾忘記小說如何觸動心靈,引領他們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世界。陳先生的著作啟發了不少學者思維,並有助推動有關中國的討論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