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議員 馬逢國議員
馬逢國議員

榮譽大學院士 (2019)

馬逢國議員是現任香港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議員。從投身電影界到從政,他一直致力通過改革及立法,為香港和內地社會帶來正面的轉變。

馬議員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在他心中,父親是勤奮的君子,盡心為國。父親雖不曾解釋他名字的含義,但馬議員相信其名字隱藏着愛國的情懷。他在求學時期參與學生運動時,已顯示出傳承了父親的熱誠。

馬議員在香港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投身電影界,在內地電影業先驅鳯凰影業擔任發行和推廣。嗣後馬議員的電影事業屢創高峰,於1980年代成為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推動創新的中國功夫電影熱潮。其中《少林寺》是首批中港合作的大型製作之一,不但是少數能在內地上映的電影,更把中國功夫打造成世界潮流。

馬議員畢生致力追求「真、善、美」,深信透過電影的普及性和強大感染力,可以探索社會問題和推動社會改革。他特別看重《秋菊打官司》能讓各地觀眾窺察內地純樸無華的生活;又欣賞《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透過四位女士的經歷,側寫香港1960年代末的動盪不安。馬議員認為這類電影不但反映社會現象,亦能通過藝術影像,引起觀眾的共鳴,傳揚人性的善良。正如他說:「我深信電影的社會使命,是要觸動人心。」

過去40年,馬議員見證了中國電影業在改革前後巨大而深遠的蛻變。他又積極提倡保障電影版權和推行電影檢查制度、檢討煙火特技的運用,並推動成立香港電影資料館。1986年,香港影業協會成立,提倡保障電影從業員的權益,馬議員是創會會員並出任副主席。此外,在他的積極推動下,電影註册和版權認證兩個制度於1993年在港正式運作,其後更獲中國國家版權局採用。

馬議員高瞻遠矚,深信「年輕人可以是激進的社運者,但當年過30,思想日趨成熟,便應該為社會作出堅實而恆久的貢獻。」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馬議員開始涉足政壇,實踐雄心壯志,貢獻公共事務。他參與促成影視界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的兩地緊密合作;又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能為香港的運動、演藝、文化和出版等創意產業帶來難得的機遇,可加強粵港澳的合作、投資和人才交流。

多年來馬議員對推動香港成為創意樞紐貢獻良多,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2004-2010),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成員(2004)及副主席(2005-2006),以及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2013-2019)。他自2009年及2015年起,分別出任香港旅遊業議會獨立理事及香港體育學院董事局成員。2004年,馬議員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

馬議員於2011至2016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亦是校董會轄下校園拓展及設施管理委員會及榮譽大學院士委員會成員;現為浸大傳理學院電影學院的榮譽顧問。馬議員經常和年輕人分享他的經驗和灼見,為廣播界、電影界和新聞界培育後進。他十分認同浸會大學的博雅教育理念和培育創新精神的工作,深信浸大學生可在這個機遇處處的大都會中體驗不同的協作模式和視覺技巧,以持續發揮香港的創意精神。

馬議員的積極和熱誠,是年輕一代的典範,引領他們以願景和赤誠服務社會。大學十分榮幸能頒予馬逢國議員榮譽大學院士銜,以表揚他對香港和內地創意工業與及學界的持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