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倫教授:藝術可貴在超越語言,將人連繫在一起

2020年11月23日

 

 

潘明倫教授對音樂、對教育同樣滿腔熱忱,不論作為指揮家還是教育工作者,他的理念同出一轍。潘教授為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及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亦是音樂系系主任兼浸大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在潘教授眼中,樂團的指揮就好像電影導演,導演運用想像力將劇本呈現出來,指揮家就在曲譜中推敲作曲家的原意,發揮想像把樂章重新演繹;指揮也如建築師,建築師設計以外還得監督建築物的施工,指揮也要向樂團好好傳達自己對作品的詮釋,確保他的想法得以呈現。

 

指揮家的角色

 

有人以為指揮家是一個樂團的靈魂。對於潘教授來說,指揮家不可能控制每一個樂手的情緒與態度,能夠包容和感染別人更加重要。

 

在他眼中,樂團猶如社會的縮影,每位樂手擔當不同崗位,當眾樂共鳴,樂團便能打造出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

 

在每個動人心弦的演出背後,往往是表演者的無盡付出。潘教授說,專業交響樂團在演出前一般只會排練數次,換言之,指揮家需要在緊迫的時間內帶領樂團不同崗位的高水平樂手發揮最佳表現,共同奏出和諧的樂曲。儘管這任務極具挑戰性,不過當潘教授看到樂團塑造出一個連繫人心、超越語言的藝術體驗,展現出藝術的美妙可貴,頓然感到滿足喜樂。 

 

敢於冒險

 

潘教授對音樂的熱情,成就他成為傑出的指揮家。他的指揮生涯始於在美國進修作曲時,給指導老師發現他在指揮方面很有天份,心想「何不一試?」,便在修讀博士學位時選修了指揮。正是這種敢於突破的思維,引領潘教授踏上了指揮台,並讓他在指揮專業綻放光芒。

 

潘教授的另一個身分是教育工作者,他認為教育與指揮一樣,需要感染與激發他人。他注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並以身作則,鼓勵學生成為優秀樂手的同時,也要為社會作出貢獻。他也積極引領學生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勉勵他們常存希望,凡事抱着「何不一試?」的態度。他相信,當我們勇於發掘不同可能性,就可獲得新發現,創造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