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4日
常言道「態度決定高度」,何宛淇校友(中國研究)縱然要倚靠輪椅生活,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她看得高、走得遠。
宛淇患有脊椎肌肉萎縮症,不能走路,簡單動作如拾起跌在地下的物件,也需要別人幫忙。這個病更令她的身體比常人虛弱,心肺功能較差,容易受感染,進出醫院是閒事。她也曾經質疑命運,不過家人和朋友的愛心給她勇氣和力量,熬過一關又一關的考驗。
宛淇中、小學均就讀特殊學校,沒想過可以做什麼運動。初中時為了不想「學生學習概覽」上「運動」一欄留白,開始接觸「硬地滾球」。硬地滾球的玩法簡單,就是把紅、藍色的球投向白色目標球,最接近者為之勝。她說:「最初覺得硬地滾球很慢、很沉悶,後來人長大了,發現它並非單純的體力運動,還需要思考策略,令對手不能得分,漸漸便獲得滿足感。」
滿足感以外,硬地滾球還給宛淇帶來了榮譽。她於2008年獲教練賞識而加入香港代表隊,2009年首次代表香港參加青少年殘亞運會便獲兩面金牌,更以出戰殘奧為目標。
然而,宛淇的殘奧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硬地滾球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卻發現雙手肌力減退,以致表現大不如前,更萌生放棄念頭,專心學業。
2011年,宛淇重遇教練,一句話鼓勵她回到賽場。「他問我當初何以喜愛硬地滾球,回想初心,便有動力再次練習。」
宛淇聽從教練建議,從用手滾球的BC4組別,轉戰用斜台和棒子輔助的BC3組別,還需要一位助手協助調整管道。「BC3更需要鑽研對手的打法,要做分析和拆局,難度更高,滿足感亦更大。」
轉戰BC3組別後,宛淇的努力沒有白費,先後在多項國際比賽中報捷,更於2016年達成心願踏足奧運舞台,成為香港歷來首名在BC3組別出賽的運動員,最終打入八強。這讓她明白到只要願意嘗試,從過程中的得着,比成敗更為重要,遇到障礙時亦不應言棄,正如她的座右銘「只要有能力,就必盡其力」。她堅毅奮鬥的精神和樂觀積極的態度,於同年為她帶來「再生勇士」的榮譽。她亦到處作生命教育分享,借自身的經歷鼓勵別人。
目前個人世界排名第二的宛淇,於8月24日開幕的東京殘疾人奧運會中出戰硬地滾球BC3組別的個人和雙人賽,現正積極備戰。「壓力固然有,但有家人和港人的支持,我有信心打入四強甚至贏得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