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藝術活動提升兒童疫下社交與抗逆能力

2022年6月28日

 

疫情至今兩年多,香港不少學童的學習和社交生活都受到影響。浸大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最近為小學生舉辦為期六週的免費網上藝術課堂,讓參與計劃的學童獲得既有趣又豐富的網上學習體驗。

學童透過網上藝術工作坊,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提升社交技巧,結交新朋友,並創作個人藝術作品來抒發對疫情的感受。計劃亦讓家長更深入了解孩子,有助改善親子溝通。

認知和管理情緒

計劃由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系副教授呂明博士帶領執行,她表示:「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很多學校和戶外活動都暫停,大部分兒童長時間居家抗疫,與同輩相處的機會大幅減少。此外,家長要同時兼顧在家工作和照顧子女,因而面對很大的壓力。」

疫情下社交隔離對兒童發展和親子關係或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呂博士及中心團隊籌辦了為來自低收入家庭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六至12歲學童而設的網上藝術工作坊,以提升兒童面對逆境的能力,並增進親子溝通。活動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由今年4月中至5月初,第二階段則由5月底至7月初,共服務約120名兒童及其家長。

為培養兒童的情緒認知及調節能力,浸大團隊與藝術治療師合作設計六節課堂,涵蓋不同藝術創作活動,並將美術材料包郵寄給參與的學童。呂博士說:「藝術是協助兒童察覺和分辨自己情緒的良好媒介。」參與計劃的學童學習運用不同形狀、線條和顏色來表達想法,更深入去了解內心的感受。他們辨識到自身的情緒後,才能學習如何調節情緒。

培養抗逆力面對疫情

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來說,藝術治療特別能幫助他們瞭解和表達自己。一些學童平日不善於主動跟人接觸或與人保持互動,在藝術治療師的指導下,他們有機會與同輩在網上溝通並練習社交技巧。

藝術治療師亦特意將藝術課堂的活動細分為不同項目,讓學童對課堂保持興趣。呂博士說:「一些兒童無法長時間專注,所以治療師將活動分成細小步驟,令他們較易集中,增加他們成功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就感。」另外,課堂會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讓學生預計到課堂將要發生的事,減少因不確定而產生的焦慮。

計劃其中一項目標是要讓兒童感到被接納和能夠控制情況。呂博士說:「治療師鼓勵學童自行選擇創作內容和方式,讓他們感到自己能主導怎樣去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當疫情令生活充斥着不確定的情況,讓兒童瞭解自己的情緒,調節憂慮和不安,思考在疫情時可做正面的事情去幫助自己和他人,是建立他們抗逆力的關鍵。

改善親子溝通

在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中,家長的角色亦很重要,因此浸大團隊為參與計劃的家長提供專業支援,協助他們緩解壓力並改善與子女的溝通。

呂博士說:「一些家長關注到子女經歷過數月網課,在恢復面授課堂後會難以適應。另外有家長對於子女在疫情下長時間沉迷電腦網上遊戲,以及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大增而感到困擾。」在每週課堂後,浸大團隊與藝術治療師都會跟家長分享教養心得和紓緩壓力的方法,亦會使用即時通訊軟件跟家長溝通,確保他們在保持社交距離限制下仍可得到適時的支援。

參與第一階段計劃的家長認為,課堂有效幫助子女積極面對疫情,並覺得孩子在參加計劃後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亦更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位參與計劃的家長表示:「我的孩子非常享受上這些藝術課,而導師建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對我十分有幫助。」另一位家長說:「今次活動中,我沒有理會他創作什麼,由他發揮。他非常喜歡這過程,看到他面上的笑容我就滿足了。」

現時計劃踏入第二階段,呂博士希望學生能夠繼續應用課堂所學技巧來調節疫情帶來的壓力和焦慮。一個安穩、關愛的環境可以讓孩子更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透過了解子女的需要,可以幫助他們發展抗逆力,克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