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課程助智障學生學習音樂

2022年6月28日

 

學習音樂對兒童來說不僅是充滿趣味的體驗,亦可激發其興趣和才能。音樂科是香港教育局藝術教育的其中一科。在教育局的課程架構下,音樂科是主流學校和特殊學校不可或缺的課程。

浸大主導的一項為期三年的計劃,為三間特殊學校發展共四套校本音樂科調適課程與教學策略。音樂課程因應各校需要而編訂,涵蓋小一至中六,適合不同程度的智障學生使用。

為特殊學校音樂教師提供專業培訓

教育學系副教授王偉儀博士與團隊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港幣260萬元,為香港的特殊學校提供專業支援,促進智障學童的音樂教育發展。

王博士表示,在特殊學校任教的音樂教師或面對不少挑戰。她說:「主修音樂教育的教師可能不曾接受教導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培訓,而特殊學校的教師則沒有接受過教授音樂的訓練。所以,特殊學校的音樂老師需要有專業進修機會和支援,讓他們能更有效地設計和教授音樂科調適課程。」

有見及此,浸大團隊為全港特殊學校的音樂科教師舉辦工作坊和經驗分享會,提升教師在制定與推行音樂科教學策略的能力。

王博士與團隊在過去三年間,為三間特殊學校設計校本音樂科調適課程,以幫助學生欣賞、創作和演奏音樂。新課程著重教授基本音樂概念,按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程度作出調整,教師亦會根據學習目標和預期學習成果來設計各種課堂活動,並採用不同教學策略,如運用視覺提示教具及經改裝的樂器等。

鼓勵學生創作音樂

計劃協作伙伴學校之一的天保民學校設計了兩套音樂科調適課程,分別給輕度與中度智障學生使用。該校音樂科何老師表示,相比以往課堂,新課程更重於音樂概念教學。為協助學生學習讀譜,她利用簡譜和顏色來標示樂曲的不同音調,學生能夠按照數字和顏色找到相應的音符。何老師又指出,新課程讓學生有更大的動力去表達創意,例如在創作活動中,學生會合作作曲和合唱。這種互動形式的教學,令學生更投入學習,並享受創作音樂的過程。

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則推行了一套給小一至中六嚴重智障學生的校本音樂科調適課程,讓他們學習各種音樂概念,例如聆聽音樂學習調性和音色。音樂科劉老師表示,新課程引入多元感官的教學,如課室內的射燈會配合所播放的音樂而發出不同顏色的燈光,讓視障和聽障學生也能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她亦發現部分學生表現出很強的音樂感,會隨着音樂的節奏點頭、踢腳,另外有學生在聽到大調音樂時會聯想到愉快情感而開心地笑。劉老師說,有肢體障礙的智障學生在加裝了可調節輔助架的樂器輔助下,也可以學習演奏和創作音樂。

計劃由「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是王博士獲「優配研究金」資助項目的知識轉移成果,該項目就智障學童的音樂創意及音樂科調適課程展開研究,現已完成。本計劃在協助特殊學校發展音樂科調適課程及支援音樂教師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王博士與其他特殊學校現正籌備合作發展音樂科調適課程,將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王博士說:「我們的計劃除了協助特殊學校教師發展音樂教育,更反映了智障學生也有能力學習音樂。透過為學生調適學習重點和設計音樂學習活動,學校可按其需要和能力來提供學習音樂的機會,讓智障學生亦可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以及表達他們在音樂上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