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珍貴樂譜

2023年4月28日

楊漢倫教授在少年時加入政府轄下音樂事務處的香港青年交響樂團,當時她只是個年輕音樂學員,沒想到一天自己會成為音樂事務處的專業顧問,並負責一個推廣中國音樂的計劃。

楊教授為音樂學學者,亦是浸大音樂學院榮休教授。她說:「音樂事務處收藏了大量中樂合奏樂譜,對各地音樂愛好者與學者極具價值。我相信,透過把這些樂譜數碼化,並於網上發布,有助世界各地觀眾學習和欣賞中國音樂。」

她於2019年開始與音樂事務處和浸大圖書館職員洽談,促成「正風琅嬛」計劃的誕生。這計劃由浸大圖書館的數碼研究資助金(Digital Scholarship Grant)資助,於網上展示逾50首中樂合奏曲的部分或完整樂譜,既保存了中國音樂在香港發展的歷史,同時讓新一代了解中樂器樂合奏。

音樂和演奏的寶庫

楊教授說:「往時很多中樂合奏作品沒有既定編配的樂譜,因此當有演出時,樂團需要特意編製新的樂譜。過去40多年,音樂事務處因演出和教學需要,委約了音樂導師與作曲家改編和創作了不少樂曲。 」

她憶述當她還是音樂事務處的學員時,曾親睹音樂家為特定活動製作樂譜和編寫音樂的過程是何等艱巨。「正風琅嬛」計劃收藏的樂曲均由經驗豐富的音樂家精心創作,反映中樂合奏的表演風格自70年代開始的轉變。

計劃藏品中,以二胡大師湯良德先生創作的36首樂曲最為突出,大部分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為不同大小或樂器組合的樂團演奏而創作或改編,其中三首樂曲更由香港青年中樂團特意為此計劃現場錄製。

楊教授說:「湯先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奏家、指揮家和作曲家。他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時,曾多次率領學生中樂團表演及於海外演出。我還記得他演出時的風采,他對音樂的那份熱愛令人難忘。」她希望計劃藏品不僅展現湯先生的音樂路,還能對今後中樂學生有所啟發。

計劃除了保存這些珍貴樂譜作研究和演奏用途,亦提供中國合奏音樂和中國樂器分類的資料。另外,計劃的網站以數碼化方式展出香港青年中樂團由1978至2019年的音樂會場刊,呈現樂團與中國器樂在香港的發展。

克服將藏品數碼化的挑戰

搜集和處理作品資料的過程本來已充滿挑戰,全球疫情爆發更令計劃面臨重重困難。防疫措施打亂了計劃進度,而表演場所關閉則打亂了樂團演出和錄製的安排。

幸而,楊教授和團隊與音樂事務處和浸大圖書館數碼創新及研究一直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圖書館高級助理館長兼數碼創新及研究部主管王信嫺女士說:「這計劃歷時兩年零三個月,較預期時間長。我們的團隊主要負責計劃的管理和發展,包括建立資料範本、樂譜索引、數碼化藏品和開發計劃網站。」

周浩智博士是圖書館的數碼學術研究經理,負責網站的開發工作。他說:「參與這計劃最具挑戰性和最有意義的地方,是有機會與不同範疇的團隊合作,包括技術開發人員、圖書管理員與音樂學者,他們各有獨特的觀點,但網站最後都能夠將每個人的願景變為現實。」

計劃於2022年8月推出,是每個參與者的心血結晶。楊教授認為,若非團隊各人的熱誠和堅持,計劃難以順利完成,團隊成員賴婉兒小姐、羅浩澤博士和音樂事務處總音樂主任徐英輝先生尤其功不可沒。

她說:「計劃進行期間,一些團隊成員離港發展,但仍遙距參與項目。即使計劃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大家都堅持下去,希望能與大眾分享這些樂譜,推廣音樂。我的音樂教育始於香港,我可以藉這計劃回饋社會,希望它可以持續發展下去,並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