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物傳送方式助治療阿茲海默症

2023年12月6日

20231206 20231206
李敏教授(左)和Ashok Iyaswamy博士開發創新的鈎藤化合物傳送方式,以治療阿茲海默症。

 

認知障礙症是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挑戰,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細胞會退化並死亡,導致大腦認知功能下降。目前全球有5,500多萬名認知障礙症病人,單是香港已有逾10萬名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預計到了2039年會增加三倍,超過33萬人。

阿茲海默症並無根治的方法,現有的治療只能延緩病情及控制症狀。浸大過往研究發現,從中草藥鈎藤提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柯諾辛鹼-B」能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 然而,要穿過血腦屏障來增加大腦對柯諾辛鹼-B的吸收,仍是一項挑戰。

由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李敏教授和教學科研部研究助理教授Ashok Iyaswamy博士,以及由本地、內地和海外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由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外囊泡「外泌體」,開發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的新方法。

研究評估外泌體是否阿茲海默症的有效藥物載體,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研究團隊操控小鼠的神經元細胞,令這些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其表面的轉接蛋白 Fe65出現過度表達。Fe65參與澱粉樣蛋白前體的運作,澱粉樣蛋白前體對阿茲海默症的發展有關鍵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在外泌體表面的 Fe65增強了外泌體對澱粉樣蛋白前體水平較高的神經元細胞的靶向性,以及與這些神經元細胞相互作用的能力。澱粉樣蛋白前體水平升高,是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特徵。

為評估柯諾辛鹼-B作為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潛力,研究團隊將柯諾辛鹼-B載入經改造的外泌體中,再注射至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體內。結果顯示,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提升小鼠的自噬活動,並穿過血腦屏障,將柯諾辛鹼-B傳遞至大腦,從而令累積的澱粉樣蛋白減少三成。

此外,研究人員為阿茲海默症小鼠進行各種行為測試,結果發現注射載有柯諾辛鹼-B的改造外泌體,可改善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

李敏教授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外泌體很有潛力成為一種向大腦輸送藥物,用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雖然還需要進行更多探索,但這項研究為未來發展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帶來希望。我們希望這項研究最終能造福長者、神經退化的高風險人士,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