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所有遺失/找回的東西」尋回希望

2023年2月22日

浸大的歌詞創作班與作曲班都是校內熱門的課程,兩者合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人文及創作系周耀輝教授任教的「中文歌詞創作課程」(HUMN 3025)向來深受歡迎,吸引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報讀。在2021-2022學年,歌詞班聯同由音樂學院特邀講師陳浩然先生執教的作曲課程(MUSI2068),合辦了歌曲製作及分享計劃「所有遺失/找回的東西」。這計劃是兩個課程首度合作,獲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和田家炳基金會支持。

學生以「遺失」與「找回」為主題,察看香港和城裡生活的人在過去一年「遺失」了什麼,如文化,或個人所失去的如健康、工作及理想等。學生共採訪了17個對象,包括前記者、少數族裔人士、長期病患者和戒毒者,了解他們如何面對「遺失」並「找回」心志繼續向前。

20230206_discoverHKBU_LostAndFind_r 20230206_discoverHKBU_LostAndFind_r
學生以「遺失」與「找回」為計劃的主題。

 

學生其後就每個受訪者的故事分別創作兩首歌詞作品,訴說「遺失」與「找回」兩面,再由作曲班學生為每首歌譜寫旋律,他們合共創作出34首原創歌曲,向這些堅毅不屈的人致敬,印證他們失而復得的經歷。

培養人文關懷

周教授說:「除了教導學生創作歌詞的技巧外,指導他們如何與受訪者傾談亦同樣重要:他們需要用心聆聽,對受訪者保持尊重和好奇,亦要發問對的問題。我亦提醒學生,他們可以決定如何演繹受訪者的故事。畢竟,這並非口述歷史練習,而是希望學生學會對他人要有同理心,坦誠面對自己,然後在歌曲中呈現受訪者的故事和奮鬥經歷。」

周教授讚賞學生對計劃的投入,他說:「這課程的工作量大,但收穫也不少。他們的師兄師姐雖有協助學生,不過整個計劃還是由學生主力推動,從訂立主題、錄製歌曲至製作音樂影片和管理計劃的社交平台,學生都親力親為。」

YF Lisa YF Lisa
周教授和林婉雯博士分享有關「所有遺失/找回的東西」計劃的理念。

 

創新服務學習中心總監林婉雯博士也有同感,她表示:「學生們都很用心接觸這些可能被社會邊緣化的人,藉着歌曲創作為他們發聲,讓他們感到受尊重。這種務實的手法正是這計劃的獨特之處,亦符合我們結合服務社群與推動創新的理念。」

尋找一線希望

修讀歌詞班的翻譯學生吳卓琳分享同學如何構思計劃的主題。她說:「香港經歷了很大轉變,社會上不少傳統行業如修補雨傘、吹糖製作等都逐漸消失,但你會見到工藝師傅即使明知行業步向式微,仍為自己熱愛的手藝堅持下去。他們排除萬難的個人經歷,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讓我們相信不會一切都失去。」

主修電影的學生鄺澤衡則為主題歌曲製作音樂影片,對他來說,香港人失去了不少東西,如工作、健康、跟親人相聚的機會,甚至感受快樂的能力,但事情並非毫無轉機。他強調:「即使情況並不理想,我們仍可以在細微的地方找到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失而復得。這正是我們想藉着歌曲表達的訊息。」

因此,從歌曲中可找到紅斑狼瘡患者Sapphire一直沒有放棄治療,並與他人分享她的康復經驗;也可認識曾是街頭攝影師的Leo,為生計轉到影樓工作,雖然他懷念街拍的隨意,但亦甘於接受現實,不論從事什麼工作,對街拍熱情不減。

作曲班學生彭君正說:「我們習慣以音樂來表達自己,但這次我們要通過作品來講述別人的故事。雖然跟不相識的人合作是一種挑戰,但能夠在歌曲中融合各人的風格,反映我們不同的個性,也是美事。」

發揮創意解決難關

這個跨學科計劃原定以演唱會作結,由學生表演34首原創歌曲。日期和地點也定了,但受疫情影響,演唱會最終取消。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學生發揮創意, 轉而在網上發布歌曲。

周教授總結道:「讓人感受到你的關心,甚至願意為他們寫歌,是你能夠為對方所做的最寶貴事情之一。同樣地由學生親自演繹自己的作品,也能為學生注入強大力量。整個計劃的製作由始至終都很專業,這要歸功於幕前幕後每個人對完成計劃的那份決心。最後,我希望把以下兩句歌詞送給我的學生:

I look around for all the things I've lost
But nothing's found for nothing's truly lost

(我四處尋找所有遺失的東西

但什麼也找不到,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