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浸大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於4月19至20日一連兩天在大學會堂舉行,以「樂匯中西」為主題,將嶄新的藝術科技融入精彩的音樂表演中,為觀眾帶來與別不同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浸大一直走在藝術科技教育研究的前沿,致力於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全面人才。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今年音樂會的主題,體現了浸大致力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向全世界展現源遠流長、豐富多采的中華藝術。」
浸大交響樂團在音樂會上演奏《瑤族舞曲》,揉合了中國民瑤的元素以及交響樂的曲式,並首度結合動作生成人工智能系統,製作出虛擬的瑤族舞者,與真人樂團同台演出,將廣西當地的民族風貌呈現眼前,令文化藝術得以保育和傳承。
身兼浸大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兼動作捕捉與可視化實驗室總監、浸大交響樂團及香港巴羅克室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的潘明倫教授表示:「我們與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領導的浸大專家團隊合作,在廣西記錄當地民謠、舞蹈、文化和風景,透過科學數據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從而製作出人工智能舞者,讓他們的舞姿與音樂同步。」團隊運用動作生成系統「MotionGPT」及虛擬化身技術「BuVatar」,將影像投影在舞台上,為音樂會增添豐富的視覺效果。
音樂會的另一個焦點,是由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演奏跨文化音樂協作經典——《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以中國民謠旋律和樂器,結合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和管弦樂編曲,充份展現出中西文化的奧妙之處。此外,浸大校歌《獅子山交響變奏曲》於音樂會上首度登場,配以人工智能人聲合唱,慶祝音樂學院成立50周年與浸大正名為大學30周年,盡顯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