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認知行為治療  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

2024年7月31日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帶領團隊開發的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能有效改善本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減退後,心理健康問題頓然成為了全球關注焦點。隨着抑鬱症和焦慮症發病率上升,不少人急需獲得相關支援和治療。在情況嚴峻之際,數碼轉型卻為照顧心理健康帶來了新希望。

由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所開發的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證實能有效改善本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該項目與計算機科學系和香港心理衞生會聯手進行。

認知行為治療一直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第一線心理治療方法,尤其是針對抑鬱和焦慮症狀。近年來,網上平台的興起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到認知行為治療,方便了尋求支援的人士。

潘博士解釋:「認知行為治療一般採用結構化模式,跟其他療法相比,療程更短、效果更好,對於服務對象而言更容易接觸和接受,亦更符合成本效益。」

網上認知行為治療效果持久

這項為期10周的「REST Online」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是以目標為本的心理治療,透過令使用者調整思維或行為模式,應對生活挑戰。計劃設有八個線上單元,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簡介和匯報、案例示範影片、網上練習和評估。每名參加者會獲配對一名治療師,進行兩次面談或網上輔導,並對參加者的練習提供回饋。結果顯示,參加者在完成計劃後,無論在心理壓力、抑鬱和焦慮症狀方面,或是負面思想和情緒方面均顯著減輕,而正面思想和情緒則明顯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計劃的正面效果能夠維持至三個月後進行的追蹤評估。

潘博士指出:「研究結果令人非常鼓舞,證明網上認知行為治療不僅是短期應急方案,它還能為大眾的心理健康帶來持久的改善。」

回顧其專業生涯,潘博士對認知行為治療的興趣,源於她在攻讀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時,選修了一門認知行為治療課程。畢業後,她修讀由認知治療學會開辦的高階專業培訓課程繼續深造。自此,她在自己的研究項目中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已達10 年。

潘博士表示:「過去五年,我一直以大學生、有抑鬱及社交焦慮症狀的成人為對象,利用創新科技開發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和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協助他們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對於一些正在面對學習上的挑戰的高校學生,或者受抑鬱或焦慮症狀困擾的人來說,網上認知行為治療的出現來得正合時宜。透過科技的力量,REST Online這類計劃證明心理支援可以通過遠程、按需要和大規模的方式提供,改變人們的生活。這項突破有望進一步促進全球心理健康服務的轉型。

潘博士的下一步計劃是與本港各大學的心理輔導組聯繫,探討將REST Online納入現有服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