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於香港國際影視展展示人工智能和藝術科技

2024年3月28日

DSC07136 DSC07136
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浸大多項人工智能和藝術科技項目成為焦點。

 

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浸大多項人工智能和藝術科技項目成為焦點。該展覽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在3月11至14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業界代表、傳媒與公眾人士參觀浸大展台,體驗先進科技如何開創影視製作新面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貿發局主席林建岳博士,以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港澳台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史志燕先生,於3月11日展覽開幕當日到訪浸大展台,並由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常務副校長黃定發教授、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潘明倫教授,以及其他代表介紹多個浸大藝術科技研究項目,及以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而成立的五間初創企業。

展覽期間,浸大特別於3月12日舉辦名為「電影學院傳承十五載」的焦點活動,慶祝浸大電影學院成立15周年。在「電影及跨領域媒體—開創香港新視野」座談會上,電影學院總監兼講座教授薛愛倫教授擔任主持,與視覺藝術學院講座教授邵志飛教授,以及卡梅隆佩斯中國集團總裁程信森先生分享真知灼見。

DSC07053 DSC07053
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表示,浸大在推動人機共生創作具有領先的優勢地位。

 

提升藝術體驗至更高水平

劉樂庭教授向傳媒表示,浸大在電影製作方面有獨特優勢。「浸大一直致力支持創意媒體發展,並為香港首間成立電影學院的大學。浸大將繼續開創電影欣賞和製作的新體驗,透過推動人機共生創作及不同學科的協作,將藝術體驗提升至更高水平。」

 

DSC07139 DSC07139
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先生認為,電影業引入人工智能,可帶來多方共贏的局面。

 

多方共贏

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先生見證着香港電影業的發展,認為人工智能有助提升創意和後期製作過程,從而節省成本,資金可用於投資更多電影製作,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以動作片為例,使用人工智能對電影製作大有幫助,可讓團隊預先設計和預覽場景,減少需重新拍攝的情況。陳先生說:「儘管如此,人工智能創作的內容仍然需要人性化,我們必須幫助學生提升創意。」

 

DSC07149 DSC07149
電影學院專業應用副教授布嘉駿先生鼓勵大家於創作過程中採用人工智能,啟發靈感。

 

電影學院專業應用副教授布嘉駿先生深有同感。「人工智能是一個強大的工具,既可協助開展研究,又能提高剪接和配音等後期製作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成為靈感所在,激發人類更多無窮創意!」

 

DSC07004 DSC07004
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介紹初創項目BuVatar,展現人工智能的轉化力量。

 

談到創意,浸大展台介紹的其中一家初創公司正利用尖端人工智能科技,生成高品質視覺和動作畫面。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介紹初創項目BuVatar——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可完全自訂外觀和動作的虛擬化身。陳博士向展覽參觀者示範人工智能的轉化力量,能夠直接以語言數據,繪製出人體動作和人類骨骼的運動軌跡。項目透過自然語言文稿和視覺指令,實現對虛擬化身的外貌和動作的無縫操控,為沉浸式敘事和互動體驗帶來嶄新可能性。

另一家初創企業則利用大型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演算法生成粵語歌曲,從而為音樂產業帶來變革;亦有浸大研究團隊開創先河,探索將新媒體科技應用於擴延電影和導航式電影系統等領域,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化娛樂體驗。浸大亦展出多個研究項目,包括未來影院系統、全景導航器、人工智能生成動態畫面,以及創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