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浸大三位教學人員於10月7日舉行的2024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上,憑藉創新教學方法脫穎而出,榮獲表彰。李原曦博士、秦萊茵女士和鄺福寧博士分別在「一般教學人員」、「新晉教學人員」及「協作團隊」組別中獲獎,而她們在頒獎典禮上各自以別出心裁的方法佩戴同一款浸大絲巾,創意十足,正好襯托出她們與別不同的教學方法。
培育未來創新者
榮獲「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獎項的計算機科學系講師李原曦博士,在浸大已任教十年。她的教學熱情,源自於在浸大攻讀博士學位時的經歷,給予她源源不絕的教學靈感,並稱:「我要衷心感謝浸大培育我成長,並提供無數的個人和學術發展機會。」
李博士將高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重新定義為全面跨學科的實踐體驗,並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世界公民的理念,引導他們研究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她又透過將資訊科技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讓學生嘗試將複雜的全球問題化繁為簡,從而提出多元、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無人機應用程式來識別和幫助露宿者;利用人工智能(AI)相機24小時觀察雀鳥;以及設計一個藝術治療應用程式來支援照顧者。
她表示:「在我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大部分學生並無資訊科技的相關背景。我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他們發掘資訊科技的潛力,並將其應用於自己的學科範疇。同時,我也鼓勵學生探討AI對社會的影響,讓他們成為對科技發展有遠見和負責任的未來領袖。」
融合設計與科學,為現實帶來影響
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秦萊茵女士榮獲「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的獎項。她將設計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為浸大帶來了獨特的教學方式。踏入執教的第四年,秦女士無論對學術界與業界均貢獻良多,尤其是她參與設計神舟航天任務的護航椅。
秦女士表示:「護航椅的設計秉持優良設計的精髓,始於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以使用者的體驗為核心,並致力於突破創新。」
她利用4C框架——內容(Content)、情景(Context)、文化(Culture)及合作者(Collaborator)引導學生進行設計過程。她將SDG融入項目當中,讓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如何令作品對現實世界帶來影響,並鼓勵他們成為「創意藝創家」,透過設計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
從培訓講師到栽培自學者
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總監鄺福寧博士在提倡教學人員的專業學習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全能有情教育」(HAVE)團隊的成員,她榮獲「協作團隊」組別的獎項。HAVE是一個跨院校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能力和美德,包括領導能力、團隊合作、溝通、終身學習及創造力。
鄺博士表示:「HAVE於2018年啟動,初時只是一個住宿教育項目,隨後我們將它拓展為教師培訓計劃,藉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鼓勵他們向學生推廣全人發展的理念。然而,我們認為這個方法仍有不足,因此我們進一步與澳大拉西亞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協會(HERDSA) 香港分會合作,創辦以學生為中心的計劃,讓學生在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及促進全人發展,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慶祝浸大首次在全部組別獲獎
今年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對浸大而言是一個里程碑,這是大學首次在全部三個組別中均獲得殊榮。每年一度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於2011年推出,旨在嘉許教資會院校中教學表現卓越的教師。該獎項不但表揚教師在過去及現在的教學表現和成就,亦表揚他們在大學內外為提升教與學質素所展現的領導才幹及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