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19年6月22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運動醫學團隊,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為中年人士及長者設計一系列簡易家居運動訓練,以強化肌肉骨骼系統,協助他們建立恆常的運動習慣,並透過各項活動於社區推廣健康生活,長遠節省公共醫療開支。
團隊的問卷調查亦發現,中年人出現關節問題的情況十分普遍,大部份受訪者曾出現肩頸、腰背或膝關節不適或痛楚,此項計劃將有助改善情況。
計劃於今日(6月22日)舉行啟動儀式,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康樂事務)李碧茜女士、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及家庭)陳載英女士、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和中大副校長(行政)及秘書長吳樹培先生。前香港單車代表隊成員洪松蔭先生和前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陳念慈女士則獲邀擔任計劃的「星級有肌大使」。
計劃負責人、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雷雄德博士致辭時感謝各機構及志願團體的支持,讓計劃得以順利展開。他指出,計劃一方面透過培訓有肌大使,以同輩及團體效應提升長者運動的動力,增加身體肌肉量,以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收集更多健康評估數據,為社會提供提升長者健康的建議,最終目標是協助社會未來減省公共醫療開支。
計劃負責人、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表示,「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致力推行肌力鍛練運動,希望藉此延緩肌肉骨骼退化,並改善及預防常見於中年人士及長者的肩頸痛、腰背痛以及膝關節痛等問題。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及家庭)陳載英女士表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馬會一直積極捐助和主導開展多項長者計劃,增進長者的健康,延長它們的活躍期。「我們相信『預防勝於治療』,而及早預防肌肉、關節和骨骼衰退的其中一個有效方式,就是多做運動來強化肌肉。因此,馬會去年撥捐近2,700萬港元,支持浸大及中大推出『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透過幫助長者建立恆常的運動習慣來強身健體。」
計劃的特點是以朋輩圈子及社區組織為基礎,團隊會分階段邀請50至69歲、熱愛運動並具健康體育知識的人士擔任「有肌大使」。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後,會再到社區指導50歲或以上的計劃參加者進行一系列改善肩頸、下背及膝關節等問題的運動,名為「有肌健康操」,即是以橡筋帶為主要訓練器材的肌力訓練。
參加者完成運動課程後,便會進入為時九個月的自我訓練期,並須透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向團隊定期報告進度。最後,團隊會對參加者進行身體評估。整個計劃預計受惠長者人數高達二萬人。
團隊亦會舉辦講座、專題工作坊及攤位展覽等大型活動,推廣健康生活和運動;建立網上專頁及手機應用程式,讓市民能夠便捷地接觸康體資訊,緊貼計劃的活動詳情。計劃詳情請瀏覽:https://mus-fit.hk/
另外,為了解現時本港成年人肌肉骨骼健康的情況,團隊於今年5月進行有關本港「入五登六」人士肌肉骨骼健康的調查,利用網上問卷成功訪問5,415名20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發現市民出現關節問題的情況十分普遍;近八成受訪者曾出現肩頸不適或痛楚;超過七成受訪者出現腰背及膝關節不適或痛楚;亦有接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半年感覺腰背肩頸等位置較以往容易疲倦;超過四成受訪者曾因關節不適而求診。
部分受訪者會透過不同的行動以預防關節問題,其中以伸展(65.1%)、運動(55%)最普遍,其次為休息(47.8%)及按摩(47.3%)。
研究團隊表示,數據顯示肌肉骨骼健康問題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由於平日缺乏運動。隨著年齡增長,不少退化性關節問題會在50歲後陸續出現,例如五十肩、肩周炎、椎間盤退化、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不論是研究或臨床經驗均指出,適量及恆常的肌力鍛練可以紓緩以上的退化性關節問題所帶來的徵狀,減慢關節退化,並能預防跌倒及受傷。研究團隊建議長者緊記長壽四寶:恆常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壓力處理。
— 完 —
傳媒查詢 :
浸大傳訊公關處黃錦佳 (3411 7964 或 hkbunews@hkbu.edu.hk)
浸大「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計劃聯絡人梁淑玲小姐(3411 2747 或 wingleung@hkbu.edu.hk)
中大「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計劃聯絡人馬恒熙先生(3530 3300 或 kevinhangheyma@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