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首次闡明腸易激綜合症中幼年生活壓力因素影響機理

星期二, 2019年6月25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中醫藥學院的學者發現,一種稱為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可溶性蛋白的異常升高,是令幼年生活壓力引發腸易激綜合症(IBS)的關鍵因素之一。這項研究首次揭示幼年心理創傷與終身健康受影響的關聯,為日後研發治療腸胃疾病的方案帶來龧光。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影響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主要症狀為胃痙攣、腹脹、腹瀉和便秘等。目前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幼年生活壓力產生的負面影響,與成年後罹患腸易激綜合症有密切關係,但心理因素導致腸胃疾病的機制尚不明確。IBS在全球包括香港都相當普遍,至今尚未有確切的治癒方法,為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因此,深入了解其機理將有助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案。
浸大中醫藥學院卞兆祥講座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王凱亮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小鼠經歷因母嬰分離而承受幼年生活壓力,牠們腸道裏的神經生長因子(NGF)便會異常升高。NGF是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對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發展有重要作用。在動物模型中,NGF異常升高會引發IBS症狀。


機制上,NGF直接令腸道幹細胞(ISCs)增生及分化;ISCs數量顯著上升,會導致腸嗜鉻(EC)細胞 (即一種分泌五羥色胺的腸道細胞)數量異常地增加,至使五羥色胺水平也異常地上升,而腸道產生異常高水平的五羥色胺會引起IBS的症狀。


為揭示幼年生活壓力擾亂腸道穩態的機理,研究團隊建立動物模型,模仿母嬰分離的情況。他們發現,曾經承受幼年生活壓力的小鼠出現終身性的IBS症狀,而且其腸道ISCs和EC細胞的數量,均顯著增加百分之五十。動物模型亦顯示,因腸道EC細胞密度增加而上升的五羥色胺分泌,導致內臟過敏疼痛,即是令腸胃道疼痛加劇,出現IBS症狀。


研究團隊為抑制NGF,在小鼠身上使用特定的NGF阻斷抗體,不僅減少了ISCs及EC細胞的數量,類似IBS的症狀更完全消失。


另外,在臨床研究中,團隊發現在腹瀉為主的IBS病者血清內的NGF及五羥色胺水平,比健康的對照組人士分別多出百分之三十及百分之七十五,再次反映NGF、五羥色胺與IBS的關係。


研究團隊認為,NGF是幼年生活壓力導致IBS的關鍵因素之一。這項研究突出了NGF的重要性,是治療IBS的新目標,並顯示人類在幼年經歷負面事件,如缺乏父母照顧及被虐待,可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影響終身。


研究成果於2019年4月以「幼年生活壓力通過NGF-TrkA信號擾亂腸道穩態」為題,刊登在權威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研究團隊將會繼續探討以NGF抑制劑作為治療IBS藥物的潛力,包括針對調節NGF的中醫治療方案及藥物,並致力於闡明幼年壓力導致成年後患上IBS的完整關連。


—完—

 


傳媒查詢:浸大傳訊公關處黃錦佳 (3411 7964或hkbunews@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