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19年8月12日
福壽螺屬於「蘋果螺科」腹足綱軟體動物,是惡性入侵生物,對世界各地的農作物造成嚴重破壞。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生物學家領導的基因組研究,通過比較和分析四種同屬蘋果螺科的物種,發現福壽螺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對外在環境有極高敏感度、對植物纖維素有極強消化力的特性,並產生了具堅硬鈣質蛋殼和神經毒素的卵塊。研究結果將有助研發以基因方法防治這種「見青即吃」的農害。
四種蘋果螺科物種是非洲的Lanistes nyassanus,以及南美的Marisa cornuarietis和兩種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Pomacea maculata),當中以福壽螺最具侵略性。福壽螺在淡水生長,原生於南美洲,現已蔓延至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日本、泰國和菲律賓,牠們被視為破壞稻米的頭號害蟲。
福壽螺在80年代初入侵香港,廣泛分佈於新界各淡水棲息地。本港稻田不多,福壽螺轉而侵害菜田,為害通菜和西洋菜等半水生蔬菜。此外,由於牠們有雜食特性,既吃植物又捕食池塘和溪流的底棲生物,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威脅。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成員來自本港、中國內地、美國、阿根廷和法國,對四個蘋果螺科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和組裝。
基因組進化分析顯示,蘋果螺科物種的歷史可追溯至1億5000萬年前的古老岡瓦那大陸,隨着岡瓦那在大約一億年前分裂,牠們也在非洲和南美洲各自進化。非洲的Lanistes和南美的Marisa保留了從前水中產卵的特性,南美洲的福壽螺Pomacea則進化至在陸地產卵。因此,比對非洲和南美洲的蘋果螺科物種,有助研究人員從基因組進化的角度,揭開福壽螺具高度侵略性的原因。
感應環境與消化植物能力
研究小組比對蘋果螺科物種和其他軟體動物的基因組,發現牠們有28個基因家族明顯擴充,當中包括在觸鬚發現具有化學感應功能的基因,顯示蘋果螺科物種的環境感知能力或已增強。
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即植物的支撐結構,令植物保持堅硬和強壯。動物大多依賴腸道內的細菌或真菌來分解纖維素,蘋果螺科物種卻擁有多組纖維素酶基因,令牠們可以分泌纖維素酶直接分解纖維素,這有助解釋為何蘋果螺科物種能夠吃掉和消化多類植物,嚴重破壞各種淡水濕地。
形成堅硬蛋殼
研究團隊又分別比對四種蘋果螺科物種的基因組,包括在水中產卵的Marisa和Lanistes,以及兩種在陸上產卵的福壽螺Pomacea。當中,兩棲的福壽螺在水中生活卻在陸上產卵,可避開卵在水中被吃掉或被寄生的威脅,是適應環境的關鍵進化。
福壽螺要在陸上產卵繁殖,卵必須具備存活的條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鈣質蛋白CaBP有助形成堅硬的蛋殼,令福壽螺的卵受到保護,並防止變乾。
新防禦性蛋白
除了堅硬的蛋殼,研究團隊發現福壽螺的卵含有一種名為PV2的新神經毒素,能抵禦陸上的捕食者。過去的研究顯示,PV2是兩種蛋白的複合物:具有神經毒性並能攻擊細胞膜的MACPF,以及一種對付捕食者特定細胞膜的凝集素(tachylectin)。研究團隊比對基因組後發現,福壽螺經過多次基因複製,蛋白腺演化出能夠分泌PV2神經毒素的新功能,螺卵因而含有PV2,而這亦是福壽螺祖先的另一關鍵進化,令牠們由在水中產卵變成在陸上產卵。
研究意義
「蘋果螺科」是軟體動物中「新進腹足類」(Caenogastropoda)的早期分枝。新進腹足類物種極其多樣化,佔所有腹足類物種六成以上。目前已發表的軟體動物基因組資料甚少,因此,比較蘋果螺科物種及其他軟體動物的基因組,甚具研究價值。
邱教授表示:「『新進腹足類』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且物種豐富,團隊發現的基因組資料有助了解牠們祖先的基因組特徵,是寶貴的資源。鑑於多個蘋果螺科物種都是臭名昭彰的農害,研究成果可用來研發有效的防控方法,包括生產化學除蟲劑,以及從基因遺傳着手,干擾蘋果螺科物種的核糖核酸。」
本港研究團隊的成員來自浸大和香港科技大學,外地合作夥伴來自內地的深圳大學;美國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斯托瓦斯醫學研究所、畢夏普博物館和夏威夷大學;阿根廷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研究所、庫約國立大學和國立拉普拉塔大學;以及法國的里爾大學。
研究結果已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詳情可瀏覽https://academic.oup.com/mbe/article/36/7/1507/5449616。
-完-
傳媒查詢:
浸大傳訊公關處黃淑玲(3411 2119,hkbunews@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