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0年4月27日
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今年4月展開一項「認知行為治療」網上計劃,讓出現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狀的人士更容易獲得輔導服務,並減低社會對抑鬱症的標籤效應。
研究團隊將招募400名18至70歲、受抑鬱情緒影響的人士參與計劃,並於明年為約200名本地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就該網上計劃的應用提供培訓,希望長遠令更多有需要的人受惠。
網上計劃回應抑鬱症服務需求
抑鬱症在香港十分普遍,為回應社會對抑鬱症相關服務的需求,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帶領團隊,特別開發一個名為「勇破抑鬱谷」的認知行為治療網上計劃。團隊成員來自浸大社會工作系和計算機科學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以及一名精神科私家醫生。合作單位包括香港利民會和明愛全樂軒。
「勇破抑鬱谷」計劃獲得創新及科技局「創科生活基金」港幣400多萬元的資助。由於長時間輪候公營專科門診服務,或會令有抑鬱情緒的人失去求醫動力,故該計劃希望透過提供方便和及時的服務,縮短他們等候服務的時間。計劃亦致力以新穎的服務模式,消弭大眾對這個健康問題的標籤。
混合網上及面談服務
「勇破抑鬱谷」計劃的參加者會先透過網上問卷進行篩選。出現輕度至中度抑鬱情緒者會獲邀參加計劃,而高風險個案則會被轉介至社會服務單位作緊急跟進。
該計劃透過調適參加者的思想和行為,結合解難為本的方式,幫助他們應對抑鬱。計劃採用混合服務模式,包括為期八星期、每周一節的線上單元。這些單元的內容包括「心情溫度計」、講解、個案示範影片、論壇以及練習,可通過計劃的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進行。計劃又會安排臨床心理學家與參加者進行兩次面談和兩次電話跟進,以評估他們的進展。其後參加者須完成網上評估,以檢視服務的成效。
「勇破抑鬱谷」計劃以瑞典一個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作為藍本,再因應香港的情況而特別設計。它以廣東話進行,五段個案示範影片均取材自本地個案,在製作上更貼近香港的語言和文化環境。
新穎手法對抗抑鬱減輕醫療負擔
在過去十年,研究顯示網上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與傳統面談治療的成效相若。研究發現參加者完成網上治療計劃後,抑鬱情緒顯著降低,六個月後的跟進測試顯示,計劃對他們仍有正面的效果。
潘佳雁博士表示︰「科技日新月異,在北美及北歐等地,網上輔導計劃已經為有抑鬱情緒的人,在傳統面談服務以外提供另一個選擇。雖然網上計劃在香港仍然是新嘗試,但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她說︰「『勇破抑鬱谷』計劃這類網上輔導計劃,可以運用最少資源,例如以較少的精神健康服務業專人員,盡可能服務更多有需要人士,長遠可望減輕香港在治療抑鬱症方面的醫療負擔,並紓緩本港精神健康專業人員短缺的相關問題。」
「勇破抑鬱谷」計劃現正接受報名,登記和參加費用全免,詳情可瀏覽4月28日開通的網頁https://cando.hkbu.edu.hk。有興趣參與的人士,可致電34115686或電郵至candobu@hkbu.edu.hk查詢。
– 完 –
項目簡介短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tn2GRdUIAagFQ7Z2ino2ZOkXChtoT9i/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