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0年9月19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於9月15和16日舉辦「疫情以外:新冠肺炎的文化剖析」網上國際研討會,匯聚世界各地超過1300位參加者,從文化視角審視和反思2019冠狀病毒病(簡稱新冠肺炎)大流行。
新冠肺炎大流行作為全球性的公共衞生議題,這次危機的應對方案多被認定屬於科學和醫學的範疇。然而,追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教育、世代和社會危機,卻很大程度是文化的結果。浸大特別籌辦這次研討會,旨在啟動和促進國際交流,以釐清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議題的挑戰,並從文化角度探索解決方案。
是次研討會由浸大文學院主辦,副校長(研究及拓展)辦公室和傳理學院支持,並由浸大文學院院長暨人文及創作系講座教授樂美德教授及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暨馮漢柱基金全人教育講座教授陳錦榮教授出任聯席召集人。
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致辭時表示:「佩戴口罩與否,參與自願檢測與否,嚴守社交距離與否,均屬文化議題。日後當疫苗面世,是否接種同樣是文化議題。為此我們特別籌辦了「疫情以外:新冠肺炎的文化剖析」網上國際研討會,匯聚世界知名專家從文化角度探索應對疫情危機的方法。」
在開幕式上,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形容今次的研討會是一個起點,讓人們關注文化在這場抗疫戰中的重要性,並開啟這方面的交流對話。
郭教授說:「從人們對待配戴口罩和隔離措施的態度,到生命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文化均扮演着關鍵角色。浸大作為一所博雅大學,科學與人文並存而且互相協作。我們希望藉此機會把我們的經驗和視野推向更廣的範疇,匯聚力量應對這場人類危機。」
研討會共進行了七場專題討論,讓講者就特定議題交流意見。討論主題涵蓋四個主要領域,包括「危機溝通」、「科學與良知」、「死亡與生存」,以及「個人利益與集體福祉」。
此外,五位專題講者也在研討會上與參加者分享見解。在9月15日的研討會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張作風教授,就「快速和可負擔的新冠病毒檢測 ─ 潛在的遊戲改變者」發表演講。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消除新冠病毒:挑戰與機會」為題演說。肯尼亞Zain Verjee集團首席執行官兼新聞記者Zain Verjee女士,則以「冠狀病毒在非洲:非洲大陸的影響和調節」為題作探討。
在9月16日的會議中,美國福特漢姆大學宗教與宗教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朝輝博士,探討了「適度哲學與抗擊新冠病毒:美國與中國案例研究」。英國牛津大學組織工程與生物處理工程中心主任崔占峰教授,則就「新冠病毒大流行:流行病學和未來趨勢」發表見解。
研討會共邀得30多位來自流行病學、哲學、人文醫學、文化與電影研究、以至藝術與設計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作講者。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內地、香港、丹麥、法國、愛爾蘭、日本、肯尼亞、南非、英國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