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團隊以網上輔導及虛擬實境助對抗社交焦慮

星期一, 2021年1月18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推出一項名為「自在社交」的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以幫助有社交焦慮的人士。該計劃運用虛擬實境技術,模擬觸發社交焦慮的常見場景,讓參與者猶如置身真實情景作出回應,並接受專業人士的心理輔導。

 

該計劃正在招募600名18至70歲、有社交焦慮的人士參加,並將為約100名本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就如何推行該計劃提供培訓,希望長遠而言讓更多人受惠。

 

混合輔導模式對抗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人士在面對實際的社交情境,例如接觸陌生人、在公眾地方用餐甚至打電話時,會不成比例地出現過度恐懼和焦慮。這種過度的恐懼驅使他們遠離社交接觸,並阻礙他們尋求輔導服務。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博士,帶領由浸大社會工作系和計算機科學系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為期十三周的「自在社交」計劃,運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參加者處理社交焦慮和改善生活質素。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目標為本的心理治療,透過調節思想和行為模式,幫助治療對象應對生活上的挑戰。

 

「自在社交」是一項橫跨2020至2023年的四年計劃,採用混合服務模式,結合線上和線下的輔導服務。線上服務包括為期九星期、每周一節的線上單元,單元內容涵蓋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簡介、個案示範影片、練習和反饋、論壇和自我評估。參加者可登入計劃的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服務。

 

結合虛擬實境暴露治療

 

輔導員將提供三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以配合線上服務內容和評估服務的進展,其中兩節面談將採用虛擬實境暴露治療(VR exposure therapy)。研究團隊設計了五個反映日常社交實況的虛擬場景,例如進行滙報和參加求職面試,讓參加者感受當中的焦慮和恐懼。這些場景取材自本地個案,內容由研究團隊編寫,採用廣東話,製作上更貼近本港的語言和文化背景。

 

由治療師指導的虛擬實境暴露治療是協助有社交焦慮人士面對真實社交場合的過渡治療步驟。經訓練的輔導員會在過程中親身指導參加者,並向他們講解各種應對社交焦慮的策略和建議方案。

 

為了評估計劃的成效,參加者完成計劃後須填寫網上問卷,並分別在三個月及六個月後再接受追蹤評估。

 

新穎手法應對社交焦慮

 

潘博士說:「有社交焦慮的人士不單只是在特定社交場合中感到害羞和緊張。他們與別人建立良好社交和人際關係時常常遇到困難,令他們苦不堪言。」

 

她說:「網上輔導及虛擬實境暴露治療提供一個安全及沒有脅迫感的環境,讓有社交焦慮的人士學習應對令他們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特別適合不想被社會標籤或無法負擔傳統面談輔導服務的人士。我們期望『自在社交』計劃能協助他們的社交生活重回正軌。」

 

「自在社交」計劃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影響基金和浸大資助超過港幣600萬元。除了浸大,該計劃的團隊成員亦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合作伙伴是香港利民會和明愛全樂軒。

 

「自在社交」計劃現正接受報名,登記和參加費用全免。計劃詳情及登記可瀏覽網頁https://easeonline.hkbu.edu.hk。有興趣參與的人士可致電3411 5686或電郵至easeonline@hkbu.edu.hk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