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教與學良好實踐做法獲質保局報告肯定

星期五,2023年10月13日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質素保證局(質保局)於今天(10月13日)發表《香港浸會大學質素核證報告》(報告)。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對報告表示歡迎。

質保局委任的評審小組對浸大的教與學質素予以正面評價,報告確認「浸大有效監察學術標準及質素,透過其清晰明確的質素保證架構提升水平。」浸大對評審小組的認可深感鼓舞,核證結果肯定了浸大在學術上力臻卓越、為學生提供「最佳學習體驗」的堅持,這也是浸大提供優質教育的優先策略之一。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對報告表示歡迎,並感謝質保局及評審小組成員的質素核證工作。他表示:「質素核證的結果,肯定了大學在培育全面、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的年青人才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

「對於評審小組肯定浸大各項運作及活動均按其使命、願景及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 所列的優先策略而行,並顯然能夠相互配合,我們感到十分欣喜。」

良好實踐做法

報告特別指出浸大六項「良好實踐做法」︰

  • 在質素保證和提升方面有系統及有效應用基準參照,顯示大學銳意就其頒授的資格訂立學術標準,予以監察,並維持有關標準;

  • 採用全面的方針提升教與學,銳意聘用優秀學術人員並為其提供專業發展機會,以及對創新的虛擬教學措施投放資源,使大學得以推行優先策略;

  • 採取細密的方針,有策略地推行並運用「真實評估」,無論在應對急劇轉變的教與學環境,抑或作好準備迎接新科技挑戰方面,都能發揮正面影響;

  • 把不計學分的大學生活課程列作畢業要求,該課程由不同學術支援單位和學系負責,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興趣,舉辦各類型聯通課程活動等,藉此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援;

  • 透過舉辦年度活動及推出入門網站連結校內和校外持份者,藉此與社區建立就業網絡;及

  • 採取「多元共融招生政策」,推行務實的措施,例如為特定學生群體提供財政支援、朋輩支援以及社區資源,悉力為全體學生營造和諧互助的學習環境。

這六項「良好實踐做法」肯定浸大在教學創新的重大承諾和成就。教學創新的措施旨在回應社會對大學教育的期望、促進優質學習體驗、推動學術與業界合作,以及照顧個人差異和特殊需要。

此外,浸大感謝評審小組就大學實行學業輔導計劃及研究生教學時間上限所提出的兩項建議。為臻完善,大學將採納評審小組的寶貴建議,檢討有關政策並制訂行動計劃。

《香港浸會大學質素核證報告》全文,請瀏覽https://www.ugc.edu.hk/big5/qac/about/term/publications/report.html

就浸大對核證結果的回應,請瀏覽《香港浸會大學質素核證報告》附錄B。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