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 新常態

New n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n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從課室到網上授課

鑑於社會動盪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浸大暫停面授課堂,促使教學人員構思全新授課及評核模式。雖然浸大一直有採用混合教學模式,但當全面使用網上教學及評核後,教學人員進一步發揮電子工具或其他網上授課平台的效益,讓學生繼續學習。

不同學院及學系因應其課程要求和需要,採取切合實際的授課方式,部分例子尤其突出。誠然,疫情大爆發導致全球危機,但同時驅使我們敢於突破,大幅改變教育模式。 

中醫藥學院

學校停課及旅遊限制為中醫藥學院的學生帶來挑戰,教職員遂構思靈活應變方案,令學生的學習不致中斷。 

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的學生因疫情而被逼中止實習,廣東省中醫院和佛山市中醫院頂尖的實習導師便預錄一系列的課堂影片,讓學生重溫並鞏固臨床知識。

另一方面,中醫藥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由 2020 年 2 月開始為本科生舉辦一系列大學聯合網上講座,讓香港三間大學的學生有機會從更廣泛類別的醫學專家汲取知識,同時提供跨院校學術交流平台。講座涵蓋的範疇包括新冠肺炎、頸椎病變性頭痛及暈眩、癌症、風濕、肺病、不育,以及眼部、關節及骨骼疾病等病症的中醫治療方法。

視覺藝術院

Academy of Visual Arts Academy of Visual Arts

為應對網上學習帶來的挑戰,視覺藝術院推出了一系列靈活措施,讓學生在獲得足夠支援的虛擬環境下繼續學習。 

教授雕塑藝術的 Ekkehard Altenburger 先生為網上教學課堂加添創意,啟發學生在家中尋找創作意念,並運用家居用品進行創作。 

例如為教授「平衡」和「定位」這兩個雕塑的基本概念,Altenburger 先生指導學生運用身體、椅子和物件創作雕塑,這項功課的難度在於學生不能把椅子放在地上,亦不能手握物件。其他功課包括利用一個地方或一件物品進行石墨拓印,以及根據詩歌或句子的標題進行藝術創作。這些創新的教學法不但大大提高學生的出席率,更激發他們製作極具創意的藝術作品,Altenburger 先生更因此榮獲 2020 年度「電子學習卓越獎」。 

傳理學院

當面授課堂暫停後,傳理學院的教職員透過多元創新教學模式,協助學生靈活學習。副院長(教與學)兼網上學習小組委員會署理主席陳家華教授於 2020 年 1 月,舉辦首個為全校全職及兼職教學人員而設的網上教學法及網上評核培訓班,並於同年 8 月安排有關混合式教學的培訓。 

為促進師生網上互動交流,傳播系麥嘉盈博士主持了一個網上媒體培訓練習,讓學生在模擬新聞節目中扮演不同角色,以互動及生動方式,學習實用的媒體關係指導技巧。這種教學模式可鼓勵學生彼此交流,讓他們體會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困難,而不再是單純的教授講課。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另一例子來自新聞系的廣播新聞組別,教學人員迅速重新設計新聞主播課程。學生雖未能返回校園廣播室練習,卻可透過新模式汲取實戰經驗。他們為學生物色具模擬字幕機及提詞機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推薦學生練習報導新聞和讀稿技巧,每星期錄製自己報導新聞的短片供老師評核,藉此汲取寶貴的新聞報道經驗及其他表達技巧,例如在廣播過程中如何總結或發揮臨場即興技巧等。 

考慮到應屆畢業生前景困難,傳理學院推出了「Master’s Experience 2020」一站式計劃,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 2020 年本科畢業生,在 2020-21 學年的首個學期列席傳理學院最多五個碩士課程,讓學生利用這段停滯期,學習更多專門技能及進階知識,加強就業能力,並為升學裝備自己,待疫情好轉,便能迅速重回軌道。 

創新評核模式

浸大因疫情而關閉校園,導致期終考試和大型畢業展覽等傳統評核模式,不得不改在網上進行,同時促使教學人員重新審視該以哪些模式評核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教學人員借助網上視像平台支援下,以新模式為學生考核。

虛擬藝術空間

在視覺藝術院方面,以往每年的重點項目是學年完結時的畢業展。因疫情關係,展覽不能如常在校園舉行。某些課程如視覺藝術碩士課程的畢業展便改為虛擬展覽,供公眾於網上欣賞。學院教職員設立了虛擬展廊,展出學生運用在課堂學到的三維設計軟件製作的虛擬雕塑及影音作品。 

網上評核實踐課

儘管大部分考試可改為網上進行,實踐課的評核工作則只能利用視像通訊平台如 Zoom 軟件協助完成。例如進行新聞主播的考核時,學生先在螢幕上觀看評核內容,然後迅速吸收和消化資料,再流暢和準確地在鏡頭前報導新聞,如同真實的新聞廣播一樣。在中醫藥學院,修讀肌肉骨骼疾患的檢測與診斷課程的研究生,亦需借助 Zoom 軟件示範如何實踐所學。

協作探討考核形式

除了個別課程外,浸大亦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試行真正能考核學生能力的評核方法。去年各方面的轉變亦提供了契機,讓大學考慮更改評核模式,除學習成果以外,亦把學習進度納入評核範圍之內。 

國際交流

社會動盪及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浸大的國際交流計劃,然而,即使面對嚴峻考驗,浸大仍設法為學生尋求新方法,讓他們與其他大學進行交流活動,而浸大亦繼續與全球頂尖大學建立夥伴關係。

支援學生交流活動

早於 2019 年 6 月,來港的交換生因社會運動而陸續退學,其他夥伴大學亦暫停與香港的交換生計劃,此情況亦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而延續,直至學年結束,以致下學期的國際交流計劃亦需取消。 

然而,浸大迅速推行有效的應對方案。在社會運動期間,浸大為交換生提供應變計劃,緊急支援和靈活安排,並一直與他們保持溝通。這些適時的應變措施反映浸大與學生和夥伴大學溝通無間,獲海外大學和學生讚賞。

虛擬交流新模式

疲情期間,教學活動改於網上進行,國際交流活動亦移師網絡空間。雖然這是探索國際教與學交流的創新手法的良好時機,但大學亦明白虛擬交流不能完全取代實體交流,兩者終究存在差別。

於 2020-21 學年的首個學期,浸大試行將部分國際交流活動改以虛擬模式舉行,為未來全面推行線上結合線下模式的交流作準備,其中包括聯同參與虛擬交流的夥伴大學以混合模式提供網上課程,兩地學生則在課室和網上同步學習。此外,交流生可報讀主辦大學的網上課程,與當地學生一起上課。為補虛擬交流的不足,學生可在學期假期到訪夥伴大學所屬國家遊學。另一方面,各學術單位及學院亦正研究在虛擬空間聯合教學及舉行客席演講的新模式。

國際防疫設計黑客松

浸大於 2020 年 4 月舉辦的「國際防疫設計黑客松」比賽,是疫情期間開創虛擬國際交流活動的最佳例子。逾 110位來自16 個國家及地區的大學生,於48 小時內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設計創新的應對方案。是次比賽反應熱烈,顯示在虛擬世界裡,網上群組能衝破地域界限,有效開展遙距協作與意見交流,更重要是讓參賽者跨越時區互動協作,分享知識和具影響力的見解。 

與頂尖國際大學合作

為配合浸大國際化策略,去年我們與 21 個國家及地區的 45 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包括多所頂尖學府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耶魯大學,以及最歷史悠久的博洛尼亞大學等,大大加強了浸大的全球化力度,有助提升國際地位及聲譽。

浸大各學院及學系亦繼續與多間國際大學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和創辦新課程。其中工商管理學院與波蘭考明斯基大學合辦工商管理雙學位學士課程,工商管理學院和理學院則各自與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此外,傳理學院學生亦可選修與澳洲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密蘇里大學合辦的雙學位課程。此等雙學位課程讓學生獲得兩所大學的優質教育,拓展國際經驗和視野。

此外,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與波爾多及里昂的政治學院合辦兩個雙學位學士課程,修讀這兩個課程的浸大畢業生可從波爾多或里昂獲得至少兩個學位,換言之,在浸大完成第四年學位課程後,可獲浸大歐洲研究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及波爾多或里昂政治學院頒授的文憑(相等於碩士學位)。於 2020-21 學年,四位修讀波爾多政治學院的學生報讀了此雙學位學士課程。

共享校園

共享校園計劃於 2019 年 12 月在瑞士推出,旨在成為綜合跨文化創意實務教育及研究的主要國際跨學院平台。此計劃讓浸大與其他個別地區的頂尖藝術學府建立專注、投入及緊密的協作關係,以規模和長遠策略而言,在國際高等藝術學府包括浸大視覺藝術院當中屬於首創,並將為日後高教界的合作模式立下典範。 

「共享校園」計劃推出後不久,便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導致多項活動暫停,但兩項國際暑期學校項目,包括 Hacking Global Pop Icons 及Ghost in the Walls,仍如期於2020 年6 月及7 月在網上舉行。此外,疫情更突顯「共享校園」等項目在環球教育方面的重要,進一步顯示高教界必需加強視覺藝術及文化的網上及遙距教學工具。

創新服務學習

與社區保持連繫是浸大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服務學習亦是確保學生獲得最佳學習體驗的重要一環。雖然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和疫情嚴重影響浸大的服務學習活動,但學生在艱難時期仍能因應社會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完成 30 個服務學習項目,作為正規課程一部分,汲取了寶貴而難忘的新體驗。

在疫情之下,浸大將不少服務學習課程改為網上進行,其中一些項目亦備受社會關注,例如專為香港中學文憑試 (DSE) 考生而設的「夠薑蔥」計劃。「夠薑蔥」是一個推動香港年輕人探索人生機遇的社交網絡平台,傳播系梁雪茵博士鼓勵其學生在疫情期間與「夠薑蔥」合作,創作多類型創意方案,從遊戲、網上挑戰賽,到「加油」卡及短片製作,與 DSE 考生積極互動,為他們送上鼓勵和打氣。

結合服務學習與研究

創新服務學習中心於年內推行新嘗試,結合服務學習與導師的研究領域,地理系馬雅燕博士設計的課程便是成功例子之一。 

馬博士將服務學習融入其「能源政策及分析」課程,學生根據他們在香港的經驗設計宣傳活動,以鼓勵廣東省多間學校的決策人引入和裝置太陽能板。雖然實地考察活動因疫情而取消,但當地小學生仍可透過浸大學生製作的網上影片,學習能源的相關知識。

啟動全新學習空間

new spaces new spaces

創新服務學習中心除致力籌辦課程和活動,於 2020 年 1 月亦在校園內的李作權大道新增全新協作空間及活動場地TriAngle,讓學生培育及實踐創意,拓展服務學習項目。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充分利用 TriAngle 的特色,在年內共舉行了 21 次活動,共有逾千人次參與,其中包括「機械人時代」展覽及藝術家Yves Gellie 大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