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成像中心」推動跨學科研究

2024年1月31日

浸大全新的中央研究設施「生命科學成像中心」,將開拓知識創造的領域,配合大學的十年策略發展計劃,推動跨學科教育和研究,培育有能力領導未來的學生。

中心設有多項先進的腦部成像設施,包括配備強力靜態磁場的「磁力共振成像」(MRI)掃描儀、「腦電圖儀」(EEG)、「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fNIRS),以及「經顱磁刺激」(TMS)系統。中心總監兼物理系系主任周昌松教授表示,該中心探索廣闊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包括健康醫學、神經管理學、神經營銷學、神經美學以及其他範疇。

來自不同範疇的浸大學者採用中心的先進設施,啟動多項創新的前瞻性研究。周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利用MRI和TMS設施來識別大腦網絡調節神經認知與治療神經性精神疾病的各種策略。TMS系統使用非入侵性的電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的區域,讓研究團隊可透過抑制或激活方式,調節大腦活動。

另外,物理系助理教授田亮博士與團隊探討人體腸道菌群與飲食偏好及腦活動的關聯。研究對象於生命科學成像中心接受功能性磁力共振成像(fMRI)和EEG大腦掃描,以測量他們對選擇某類食物的認知控制和衝動。此項目旨在開發能針對腸道微生物的膳食,以改善人類健康。

該中心致力推動科研發展,加深大眾對社會科學、藝術、創意、人文等領域,以至其他對社會帶來深遠和實質影響課題的理解。中心副總監余榮軍博士探索領導者的神經結構,透過使用fMRI結合真實模擬任務,以了解變革型領袖的神經機制及思考模式。

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與音樂學院助理教授Liila Taruffi博士合作研究音樂合奏中的腦間協作行為。研究團隊運用 fNRIS測量單簧管二重奏音樂家的大腦活動,探索音樂家之間的「腦間同步」與演奏表現的關聯,以及它與演奏合拍性的關係。

通過神經科學和中心的先進成像技術,顯示浸大致力為跨學科研究創造最佳條件,將不同範疇的學者和研究人員連繫起來,共同回應重要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