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創意無處不在,當視覺藝術院學生在籌辦本科畢業展時,靈感竟來自一碗羅宋湯。
應屆畢業生黃舜愉是本科畢業展2024籌委會主席,就今年畢業展以「盪」為主題,她解釋道:「當我們畢業展籌委會第一次開會議時,有一位同學以一碗羅宋湯做晚餐,令我們忽爾聯想起,視覺藝術院每一個應屆畢業生就好像湯裏獨特又濃縮的成分,以自己原創的想法,為大學增添自身的風味。」
「湯」(soup)的英文字母重組後,可以拼湊成拉丁文「Opus」一字,是一個跟藝術領域相關的術語。籌委會希望展覽能夠顯現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在浸大校園的創作氛圍下,大家彼此啟發,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
浸大創意藝術學院轄下的視覺藝術院於啟德校園舉行本科畢業展,展出共130名應屆畢業生的作品,呈現他們在充滿變幻的時代所醞釀出的創作成果,邀請觀眾一同細味他們在藝術創作旅程中的苦與樂。
今年的本科畢業展展品涵蓋不同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雕塑、水墨畫、陶瓷、玻璃、裝置藝術、首飾、穿戴藝術、紡織藝術、攝影、錄像、媒體藝術、插畫、行為藝術和版畫。
劉芷螢的畢業作品《But today, I am myself》是一組彩繪金屬裝置,選用柔和的顏色,與金屬結構形成對比,從而體現出剛柔並重的寓意。芷螢慣常以繪畫創作,今次則勇於突破,她說:「金工藝術跟女性溫柔的形象看似格格不入,但金屬的特點是它有極強的伸展性,經過打磨、切割、燒焊後,堅硬的鐵條也可以變成我理想中的形狀。我希望藉着這件作品抒發自己的情感,還可以啟發觀眾思考。」
同樣作出新嘗試的高禧彤,在作品《____ 痕,R爆都無用》運用氧化的銅板,加入中國畫顏料,形成獨一無二的畫作。禧彤向來喜愛實驗性創作,並將藝術作品與自身經歷連結起來。她說:「在天氣潮濕的日子,我的皮膚痕癢難當,很容易便抓傷了。創作畢業作品時,我發現銅板在潮濕天氣下開始氧化,其化學物變色效果跟自己抓傷的傷疤很相似。」她續道,皮膚破損後會復原,因此她以這作品比喻人生的挫折終會過去,甚至可以轉化成重新出發的契機。
舜愉於畢業展展出一系列四幅作品《A Lump of Pure Sound》,其中部分作品曾在視覺藝術院今年早前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平行展覽中展出。舜愉採用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在醫院被套與橫單上描繪父親因車禍截癱後的生活點滴,從而探討父女兩人之間的關係。她說:「對我來說,爸爸的意外是非常深刻的個人經歷,但這系列作品沒有刻意展現我和爸爸的樣貌,而是把重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聯繫。另外,我選用了中國畫技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當代主題融合一起。」
130名應屆畢業生,130個不同的靈魂,透過不同藝術媒介,展現個人的藝術歷練與成長。本科畢業展展期至6月23日,期間學生還會舉辦講座和工作坊,與公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