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四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星期四, 2019年6月20日

 

2019年6月20日

 

浸大四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學者的四個研究項目最近榮獲國家教育部頒發201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香港地區的頒獎禮昨日在浸大舉行,頒獎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署理副秘書長高怡慧女士,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及其他大學的代表亦有出席。

 

浸大的得獎項目和負責學者如下:

 

「複雜環境污染物的典型地區污染特徵研究」

蔡宗葦教授(化學系郭一葦環境與生物分析講座教授)與黃銘洪教授(榮休教授)

 

分析測試技術的一大挑戰是從包含複雜基質的環境,或在生物樣品中檢測低濃度的有毒物質。蔡教授與黃教授以質譜分析靈敏度高、選擇性強、準確度高等優點,就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對有毒物質的檢測、環境分佈及毒理學進行系統的研究。這項目共發表的245 篇論文獲《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期刊刊登,所建立的方法被同儕廣泛引用,論文總引用近4,000次。浸大是該項目的第一及唯一的完成單位。

 

 「網路智慧決策與行為動力學研究」

劉際明教授(協理副校長(研究)及計算機科學講座教授)

 

在網絡時代,個體行為和群體活動日益複雜,人類行為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如何運用智能科技刻畫、預測、控制行為決策模式與傳播規律,是最具挑戰的科學難題之一。針對這難題,這項目基於複雜網絡(由數量巨大的節點節點之間所構成的網絡結構)理論的研究,取得連串突破進展,並應用於社交網和通信網的病毒智能防禦。

 

「視覺魯棒(robust)特徵提取與非線性分析」項目

阮邦志教授(理學院副院長及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該項目研究真實場景中的人臉識別與動作識別,特別是靜默人臉識別,以及運用可見光及近紅外識別的問題。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特徵,得到十分穩定和可廣泛應用的視覺特徵。阮教授的主要的貢獻包括分析壓縮維度(pixel)與資訊融合的特徵成分。這研究能進一步促進電腦視覺、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發展。

 

此外,浸大數學系前教授袁曉明教授的「交替方向法的理論與演算法研究」項目也獲得二等獎。

 

-完-

 

圖片說明: 浸大校董會主席陳鎮仁博士(左一)、校長錢大康教授(右一)與浸大得獎者合照。

 

傳媒查詢:浸大傳訊公關處胡幗欣(3411 7828,christinawu@hkbu.edu.hk

浸大校董會主席陳鎮仁博士(左一)、校長錢大康教授(右一)與浸大得獎者合照。 浸大校董會主席陳鎮仁博士(左一)、校長錢大康教授(右一)與浸大得獎者合照。
浸大校董會主席陳鎮仁博士(左一)、校長錢大康教授(右一)與浸大得獎者合照。